新材料作文”墙“的导写及示例

作者:陈培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生活中有很多墙。墙,看得见,摸得着。墙里墻外,发生了许多故事;墙里墙外,折射出人情世故……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套作。【写作指导】

虽说新材料作文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要审题。这则材料围绕“墙”进行阐释,核心概念就很容易把握的。第一句说“生活中有很多墙”,点明“墙”是生活中存在的。材料第二句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墙,看得见,摸得着。既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墙,对学生的选材就有了明确的限制:只能写有形的墙。材料的第三句,其实是在第二句基础上的演绎,“墙里墙外,发生了许多故事;墙里墙外,折射出人情世故……”这里其实进一步明确了本词写作的文体是记叙,是叙故事,抒人情。

“墙”种类很多,这就要求学生能发散思维,引发联想。生活中的“围墙”随处可见。但生活中又不仅仅只有“围墙”,还有其他被称之为“墙”的东西:篱笆墙、文化墙、纪念墙、监狱的高墙、玻璃幕墙、电视背景墙、人墙(抗洪抢险、足球赛),甚至长城也是墙。从材质上看,有砖砌的、有石头垒的、有土筑的……从颜色上看,有红墙、粉墙、白墙……从结构上看,有实体的墙,也有镂空的墙……从用处看,有起着安全作用的,有供人浏览欣赏的墙……

“墙”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有正面的作用也有反面的作用,“墙”有时候是“障碍”“隔阂”,但有时候又是“保护”“屏障”,所以既可以写要“建墙”,也可以写要“拆墙”。 人类开始建墙,是为了御寒、保护自己、防止受到野兽的侵害。后来,“墙”的内涵扩大了,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于是有了城墙,有了万里长城……为了表明是自己的领地,于是有了围墙……我们只要写与“墙”有关的人和事,叙写与“墙”有关的故事,抒写人间冷暖,表现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弘扬正能量,温暖人心田,都是符合题意。

文章的缘起必须是“墙”,写砖、河流、方言、屋、心灵隔阂(抛开实际的墙写)等不符合本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具体地说,合乎审题要求的文章必须紧密联系人(人类)与墙的事、情、趣、味、境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写作中,切忌“贴标”,用大段的议论来代替记叙,借“议论”来点“墙”。我们应该围绕“墙”来作文,重点描述“墙”,记叙“墙”。写墙里墙外发生的故事的时候,就要考虑墙里、墙外的人和事,与“墙”有什么关联?不可抛开“墙”,说门前的事、说屋里发生的事、说厨房里的事……或者远离家说田里、远外发生的事。“墙”不是道具,不是摆设,“墙”是“主要人物”,忽视不得。

因此,写作必须结合生活中发生的与墙相关的人、事、情、理,来展示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评判。若抛开墙行文,或发生的事情与墙无关,则视为偏题。切忌形成游戏作文、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文体要清晰,符合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切忌文体不伦。明白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在于:记叙文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议论文要有观点、态度,论据和论证。不主张写成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信马由缰式的“议论性散文”。【备用素材】

1.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2. 与“墙”有关的成语:祸起萧墙、红杏出墙、凿壁偷光、隔墙有耳、墙头马上、狗急跳墙、铁壁铜墙、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塢、拆东墙补西墙、兄弟阋于墙……

3.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苏州园林》叶圣陶)

4. 《蝶恋花·春景》(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5. 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说唱:日落,星移,月转,风起,走在六尺巷,婆娑光影记忆着谦让,争来争去争的是理,斗来斗去斗的是气,三丈高墙两尺厚,一个理字谦中藏。

6. 三尺巷的故事。古时有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古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7. 柏林墙。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恩,一直到两德统一为止。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西德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西德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东德境内,苏联为迫使西德放弃西柏林,强迫西柏林断水断粮,此举让西方国家团结一致,每日有多班飞机把物资由西德运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约,而苏联于1949年5月解除封锁。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著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造成东德严重缺少工人,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冒著被东德边防射杀的危险逃入西柏林。

【佳作展示】

推倒那堵墙

●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4)班 王前

黄昏,斜阳,一堵墙。

余晖的映照下的墙,斑驳的影子显得那样的突兀;光秃秃的石板砖上,爬着星星点点的青苔。岁月将它雕刻成一件鲜为人知的古董,静静地伫立在老屋旁。

“这墙啊,和我一般大咯。”外婆眯着眼,絮絮叨叨的告诉我。从她小时候起,这墙就一直存在。那时,我还很小很小,不明白什么老屋情愫。只懂得外婆的念叨,或许,那墙,便是外婆的情怀。

儿时的记忆是和外婆一同留下的。白天,外婆出门干活,我便搬一张小板凳,靠着墙坐着。墙角是那些不知道名的草,那可是一片小天地啊。我一个人在墙边玩耍,外婆一抬头,也便能看见我。到了晚上,外婆就抱着我,坐在墙边看星星。夜晚的凉风吹来,婆娑的影子,又成就了一份意境。偶尔也有邻居一同来纳凉,墙边边多了爽朗的笑。我的童年,便是靠着墙,依偎着外婆长大。

我以为,这墙,还有我的外婆会伴我度过漫长的岁月,可是我,错了。

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却流不出一滴眼泪。是因为我一是回不过神来,是为外婆早已刻在我的心中,不管她在哪里,我都能感受到她的温暖。

外婆离开半年后,父母商量着要重修老屋,我又想起那堵满是我和外婆记忆的墙。

黄昏,斜阳,一堵墙。

夕阳西下时,我来到墙边。那墙,早已经是面目全非;石板砖上,似乎留下了外婆的痕迹,青苔还在。我用手轻轻抚过,有点糙,但有些柔润,还有……温度。真实像极了外婆。看着墙,鼻子突然的一酸,突然想起,我,没有外婆了。

我以为,外婆走后,我能很快地走出失去她的阴影。可我错了,那痛,来自于心灵的深处,是心底的痛。我蹲下身子,抱住自己,我真的没有外婆了,就剩下这墙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老墙的破败让我心生凄凉。

最后的一点余晖从老墙上褪去。我站起来,心想,岁月熬人。我怀念我在墙边的童年。我用手抵着墙,没想,墙坍塌了。墙就那么不堪一击吗?这是上天的安排吧、或许,墙的生命的就如外婆一样,走到了尽头?岁月还在,外婆和墙在我心间啊。

可忽然……

映入眼帘的是:墙后,鲜花丛生,一派生机……

温情萦绕

●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16)班 符雨沁

惊蛰过,生灵苏,春情萌动。

我又回到老屋,在这烟雨三月,手里擎着朦胧的烟,肆意在平场上穿梭。那堵在两代人与三代人心里的墙,随风瓦解。

老屋旁有一面老墙,红砖,在两栋黑瓦白墙的江南小屋间显得尤为突兀。它盘踞在淡色调的水乡之上,窄小,却意味着冷漠。

童年,总是单纯无畏,搬着板凳攀上墙头,粗粝的碎石硌着手,也伤了一颗本充满温情的心。

祖母每每经过墙前,总忍不住叹息。曾经她们也是相偎的玩伴,岁月怎就折磨了那个温暖的女人呢?

墙是邻居女人请人搭的,建得匆匆,似是为了急于与我们家断绝联系。而起因却是小小的三亩地。

老屋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生着麦子和油菜,田之四时,总是有不一样的乐趣。

邻居女人执意要那块土地,因为那里的土壤最是肥沃。可是祖母怎会让她白要了去。土地是祖母的血肉,是她的命,她要养活三个孩子,她要延续这个家族。

争吵是不断的。从晨曦鸡鸣托起白昼,到日暮炊烟拉起夜幕。宁静的生活被邻居女人的吵闹打碎,两家人的心上撕裂开不可弥合的伤疤,也就是那堵墙。

墙的这头,是欲说还休的祖母,墙的那头,却是残忍决绝的背影。

面向老屋的墙面,已然磨得平滑,最上面的墙砖已被磨平了棱角。我似乎望见了年轻的祖母攀上了墙头,凝着关怀的目光,关切着邻居女人的生活。

我也曾偷偷跑到邻家,那另一面的墙,却是藤蔓错生,杂草遍布,邻居女人的冷漠让我心倏地一痛。

我劝过祖母,为这样的人献出温暖,不值得。祖母却皱起眉,眼神飘忽地飘向邻家,似是凝望著至爱,眼里絮满心疼:“她只是太苦了,太苦了……”

年头,我再回去,却在邻居家寻到祖母。邻居女人病危,在床上萎颓地躺着,褪去锐气的她,竟也是这般平和。

祖母握着女人粗糙的手,轻声地,一遍遍唤着女人的乳名。那木讷的眸里,迷离地忽闪着光,嘴唇翕动,呢喃着。

把墙推了。

墙终于倒了。那一天两家的人都笑了,笑声回荡在女人的床边。她嘴角扯出了笑容,眼眸中却晶莹着泪。

那面墙,曾是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芥蒂,终于消散了。人生中何必有那么多计较,推到墙,心仍在一串。

温情,终萦绕一墙两边的世界。

分隔了两个世界的墙

●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4)班 冒蕾刘

一堵墙,两个世界。

这是一堵不一般的墙。

西面刷着灰白惨淡的石灰,几处墙面早已剥蚀,露出里面的青砖。东面红砖黛瓦着,精致得一如大观园。

东西两户人家都不许孩子靠近那堵墙。

西边的人家很穷,几间低矮的平房,衬着墙这面的灰白,越发显得惨淡。东边的人家却恰恰相反,今年刚建的小洋房矗立着,睥睨着西侧的平房。

这堵墙,说高不高,说矮也不矮,却实实在在地杵在那儿,阻隔了两个世界的视线。

两家的大人平时见了面,都恨恨地瞥一眼,从鼻腔里发出不屑的“哼”声,像有着宿仇似的。两家的孩子却悄悄熟稔起来,跟着自家的大人后面或挤眉弄眼,或做做手势或打打暗号,关系好得仿佛两家之间没有那堵墙。

虽三令五申地不肯靠近那堵墙,但六、七岁的孩子们懂什么呢?他们趁着自家的大人不注意,偷偷翻上那堵墙,追追打打,每被各自的家人看见,便会被强制分开,各自带回去训斥:“不要跟那家的孩子玩儿,那家人没本事还不讲理。”“你也不要跟那个野孩子玩儿,那家人仗势欺人呢!”两家的大人互相冷嘲热讽一般,便拎着还玩得难分难舍的孩子各自回家。

那堵墙,似乎越来越高了。

忽一日,两声啼哭从墙上传来,两个孩子玩着玩着,突然都从墙上摔了下来,都跌得头破血流的,那富人家的孩子伤得更重。两家的大人跑过来,东家的女人指责着自家的孩子:“让你不要跟这家的孩子玩儿,现在知道疼了?”东家的孩子却抽抽噎噎地说:“不是的,是我太贪玩儿,差点从墙上摔下来,哥哥要拉住我才被我带着从墙上摔下来的……”一旁西家的女人忙着检查自家孩子的伤势,虽冷着一张脸,但什么话也没说。东家的女人登时脸红了,朝着西家的女人想说些什么,但终是欲言又止了,忙抱着自家的孩子去医院了。

医院的走廊里,两个眉眼间倒有六七分相似的男子相遇了,彼此尴尬地笑了。东家的男人讪讪地开口:“大哥,小时候你也救过我一次吧,我都快忘了。”那西家的男人瞬间泪涌,两人多年来第一次敞开心扉地交谈起来,仿佛两颗心之间的那堵墙轰然倒塌了。

原来,这东西两户人家原来是亲兄弟,老父母死后便分了家,哥哥出外打拼,回来后发现弟弟家早就盖起了砖红色的新房,埋怨老两口偏心,把遗产都留给了弟弟。弟弟却埋怨哥哥不明就里,一点也不信任自己,父母本就没有留下什么遗产,不菲的家业都是自己咬牙打拼出来的。

待两孩子牵着手出院回家,却惊奇地发现那堵墙早已夷平,东西两个世界终于交融了。

砌 墙

●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11)班 许文婷

邻居家要修围墙。

这本没有什么,生活改善了,在屋外圈上一圈围墙,隔出自己的小天地,大方美观,又安全防盗。然而,为这事,我们两家却起了不小的冲突。

围墙清晨开始动工,刚刚砌了几块砖,在田间拔菜的奶奶便瞧见了。来不及放下篮子,奶奶便火急火燎,一路小跑赶过去,任由泥块从篮子的缝隙中漏出,洒了一地,也顾不得了。

“你要砌墙怎么不早说?这不是占了我们家的地吗?”气冲冲地朝正埋头砌砖的二叔发难。二叔头也不抬,只顾垒砖。奶奶气不过,便骂起来。二人的争执一直持续到正午,骂战随着阳光愈演愈烈,大家都红了脸,粗了颈子。又是砌墙挡住阳光,又是占了地,爷爷奶奶寸步不让。二叔二姨则坚持没占地,两边骂得吐沫横飞,引得不少乡亲连午饭都顾不上,围得墙似的看热闹。

其实不过是为了两间房之间的小风道。一米多长的小风道立于两堵高墙间,尽头还有一条小水渠,夏日里遮光避热,时有凉风吹拂,在中间乘凉,别提多惬意。要好时,两家常搬了板凳去,或是带了小篮儿剥毛豆,或是执了蒲扇扇凉,顺道扯些家长里短,很是和睦。谁知今日,却成了两家相争的“要塞”,骂战的导火索呢?

最终在乡亲的提议下,请了村委会主任丈量土地才算完。二叔将风道让给我家,作为对挡住东房阳光的补偿。

围墙总算是在爷爷奶奶的白眼,二叔二姨的回瞪中建成。水泥的底座上贴着白亮的新瓷砖,不锈钢的护栏锃亮,尖尖的像要戳破天空。然而,曾经热闹的小风道卻冷清了。穿堂风过,再也带不出欢声笑语。围墙隔开了两间房,也分开了两家人的心。热情的笑脸被每日相见的尴尬取代,漂亮的围墙在太阳下闪着光,炫耀自己,却让人觉得无比刺眼,伤了眼睛,也铬痛了心。

其实邻里相处,和睦为重。要修围墙,各人让三尺,又有何妨?争得面红耳赤,白叫人看笑话,也伤了和气,得不偿失。

经过时间的冷却,两家人也想明白了。虽说小风道依然独自抱着寂寞,门口的菜地却热闹起来,常能听见二姨和爷爷奶奶的笑语。

围墙还在,却又似乎不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