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怀念

作者:孙亦男

胡适有一幅题字,曾这样写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中国文坛上不乏这样一鸣惊人的“先生”。他们是一种风骨,更是一種融在民族精神中的灵魂。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这是屈原。怀济世救国之心,写泣血绝唱之辞。他是《楚辞》的拓荒者,让一种新的文体传于汗青。写下373句的离骚,创造了“最长抒情诗”的纪录。司马迁释之为“犹罹忧也”。这样不屈的浪漫主义成就了他,却也让他“謇朝谇而夕替”。遭奸臣暗算,遭楚怀王猜忌,皆因他“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美政。一个人胸有抱负却被世人愚弄,他该怎样的心痛啊!叔本华写: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屈原在修明政治这条孤独的路上渐行渐远,他的意志不再被统治者所禁锢,曲高和寡,却一路传扬。终于,他承受不住这等孤独寂寞,溺死在汨罗江里。这是他的选择:既然避免不了车马喧嚣,就去另一个天堂修篱种菊。

一代天才的陨落,意味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但这并不意味这样的情怀失于后世。

陆游给后代留下的印象一直是豪放不羁的,以家国情怀为人生追求的陆游不肯放任自己老去,执意回沙场吹角连营,渴饮匈奴血。可谁都未曾想,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华发催生,身老桑村麦野中,对国家的一片忠心都只能赋予笔触。执意青山埋忠骨,敢问谁与慷慨同?

中国经历了五千余个春秋,有无数罹难与辉煌在这里见证。同样,它也见证了这些时代所造就的精神,比如鲁迅。

中国人都熟悉的“民族魂”,从《故乡》到《药》再到《孔乙己》,他越来越毒舌,让人更加觉得冷峻。可在这些冷漠皮相之下,是一颗为中国而跳的、火热的心,他的毒舌之下藏着的皆是他的深情。为什么要执笔如刀?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卞毓方曾说:“鲁迅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因为只有速朽,才能说明中国不再饱受苦难。”事实上,他的文章并没速朽,而是被几度印刷。他的精神也未朽,而是长久地铭刻在国人心间。那血红耀眼的国旗上,有他的一滴血。

无论是屈原还是鲁迅,抑或是陆游,都对他们脚下的神州大地赋予了最深厚的感情,这大地会永远地怀念他们……

(编辑:彭宇)

文章由胡适的题字引出文人的风骨,然后以屈原、陆游和鲁迅为代表详细阐释了中国文人身上的个人抱负、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线索清晰,段落分明。纵观古今,有风骨之人大有人在,有骨气之文万世永存,那么骨气因何而生呢?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出小我的中心,是因为“对他们脚下的神州大地赋予了最深厚的感情”。不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更替,一个胸怀天下的文人,必定坚守自己的梦想,坚持一身铮铮铁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