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课的哲学

作者:黄镜漪

近日,一场集体“葬礼”在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体育馆里举行。哀乐响起,54名初一学生静静地躺在地板上,身边放着自己写下的墓志铭,体验着“死亡”。这其实为该校德育大课堂中的一课,以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注等。

这一课程引来部分网友的质疑。对于中学生来讲,这样的“死亡课”是否过于沉重,让学生难以承受?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和观点?请写一篇作文。(选自《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1期《“死亡课”的生存哲学》)

犹记得史铁生逝世后,我偶然阅读其妻陈希米所写的《让死活下去》这本书,满腔的深情、不舍与独留一人的痛苦,令我怆然。她说:“死,只能遭遇,不能被理解。”那时确实被震慑住,硬生生把我拒之门外,毫无共鸣感可言,因为死亡于我而言,真的一如空白。

人类的生老病死无法捉摸,所谓的无常啊,节哀啊,真无法懂。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渐渐品尝人生的喜怒哀乐,苦乐悲欣。见证了亲人离去送别的刹那,听闻身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早早走向天堂的不幸后,才知道生命的离殇之痛,感叹生命之可贵!而我们人啊,只有当死发生在你身边的时候,才会停下脚步来好好感悟死亦不知归期,活着多难得的幸运。

今日,浏览成都万达学校举行“死亡课”的材料,令我深思。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也许都会觉得,生是幸福的,能活着就足矣;然而死为何物,何时直面死亡却从未有天然的兴趣去思考。

《庄子·至乐篇》中曰:“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

莊子说,一个人的诞生,他的烦恼也跟着一起诞生。富贵者有富贵者的困扰,贫贱者有贫贱者的忧愁,每个人都在为眼前而生,更有甚者异想天开,渴望长生不老,这都是回避了死亡,没有正视死亡问题的愚蠢做法。

绝大部分人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每天都在为琐碎、繁杂的事情日复一日地耗费精力与时间。全球化、快餐化生活的今天,我们似乎都还不懂得应该如何去过我们的生活,也无暇去思考死亡为何物,如何面对死亡这样一个不能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问题。虚假的希望、梦想和野心带给我们的短暂快乐,实际只有痛苦。每天为了完成既定目标、未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努力拼命中,一步步沦为赚钱的机器,哪怕榨取自己的身体来换钱也在所不惜。我们习惯活在自己能掌控的生活中,习惯一切如自己所知的状态中,身体出现疾病了才知道要去看医生,才知道死神离自己多近,才猛然明白要好好珍惜对待生命,往往明白的时候都太晚了。

只有懂得生命是有多不堪一击,多么短暂,多么不容易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因为有死,所以活在当下。什么是活在当下,就是爱在当下。

请认真爱你自己,爱你的身体发肤,爱你的宝贵时间,爱你的内心感受,爱你的亲人,爱你的朋友同学,爱你未来的同事,爱你未来的伴侣,爱你未来的孩子,爱这众生芸芸的一切生命、一花一草、一颦一笑,好好活,认真活。

(编辑:李跃)

夫子有云:“不知生,焉知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莎士比亚这样告诫我们。生与死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然而“死亡”却常常被人们讳莫如深、遮遮掩掩。“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死亡”一无所知。活在当下,爱在当下,好好活着,认真活着,才能坦然地面对我们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死亡。文章语言流畅,思维开阔,见解新颖,论述透彻。

据说,现在的90后崇尚“佛系”,这不是说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都皈依佛门了,而是经常沉浸于一种淡然的心态——凡事不愿较劲,不想折腾,别人提供的服务就算自己不满意,也趋向于平静接受,甚至对爱情也不再患得患失。

生理年龄不算太老,心理年龄却步入中年,大概是我们这代90后正在面临的困局。面对“佛系青年”你怎么看?(选自《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6期《生活不是历经沧桑就能“立地成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