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海盐晒制技艺是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先辈们自唐朝起就开始钻研,不断改进与创新,形成了如今成熟的晒盐技艺。今天我有幸体验了盐民的日常劳作——打、推、收之“晒盐三部曲”。
打盐花
烈日当空,阳光灼人,一步一串白烟,但这是晒盐的绝佳时机。我们穿上连靴雨裤,在盐田里打盐花。通过阿婆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当温度达到三四十摄氏度时,海水就会结晶,结晶大的称为粗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们打散,使其成为细盐。
只见阿婆在盐田中央放了一块不规则的大石头,大石头用黑色塑料薄膜包裹着,上面还绑了一根粗麻绳,麻绳另一头套在一根特制的木杆的一端。由于木杆很重,所以我们四人一组沿着木杆一字排开,手持木杆,绕着盐田四周转圈,步伐整齐划一。麻绳所过之处,盐块迅速松散成小颗粒状,圈圈涟漪随波而起,黄色的卤水轻轻荡漾,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此时水声悠悠,流淌进我们的心田。
推盐花
想必大家会产生一个疑问:推盐花不就是把盐推来推去吗,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不然,推时不可过重,亦不可过轻:重则磨破薄膜,使土地盐碱化,盐分流失;轻则无力推动。正所谓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干。阿婆右手持后柄,左手握前端,盐耙在她手中像一头听话的顺毛驴,指哪扫哪。
我早已心痒难耐,跃跃欲试。随手拿起一把盐耙,开始推起来。盐耙所向披靡,劈开一条水路,白色的颗粒随之纷纷聚集,点成线,线成面,面成块,在盐田中央迅速隆起,形成一个“小盐丘”。
收盐花
“收盐喽!”随着阿婆一声令下,我们一人拿一个箩筐,捧起一把盐就往箩筐里送,别的同学时而推过来一波卤水,淹没了箩筐,大家的嬉笑声充斥着整个盐田。我捧起一把盐放在鼻尖,淡淡的清香立刻扑鼻而来,那是独属于大海的味道。此刻我分明感受到了它的细腻和坚实,仿佛手中握住的是一颗颗微小而坚硬的宝石。
如今我们县的盐田正在萎缩,产盐量也逐年减少,传承晒盐技艺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真希望家乡的盐田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晒盐技艺能代代相传。
指导老师 方燕波
名师点评
小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细致的观察和真挚的表达,生动地叙述了海盐晒制的过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赞美。结尾进一步升华文章主题,呼吁人们保护家乡的盐田,传承晒盐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