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我越喜欢旅行。在旅行中,我越来越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有那么多匪夷所思的念头,这是日常生活中绝不会有的,比如成为生长在呼伦贝尔市的一棵小草会怎样;成为东海里的一条鱼又如何……
来到千岛湖之后,一种念头便油然而生:我想在这里做一棵树——比如做一棵山上的树。
千岛湖的山不高大,不雄奇,不陡峭,却也不庸常。之所以不庸常,大概全都倚仗了这些树吧。这些树使这些山像油画一样——是活泼泼的油画,是正在生长的油画,是不停变幻的油画,是谁的一双大手在没日没夜地痴迷地创作着一幅又一幅油画。
一眼望过去,这些油画全都是绿色的。可是仔细看,这些绿、这一块绿和那一块绿都不一样。有的绿浅浅的,如十一二岁的少女,是竹林吧?有的绿深深的,如老成持重的长者,是松柏吧?有的绿很明媚,如年轻的姑娘,是银杏吧?有的绿很清新,如刚刚毕业的学子,是水杉吧?一片云缠缠绵绵地绕过来,让这些汁液丰沛的绿又变得羞涩起来,神秘起来,内敛起来,既像什么,又不像什么。
也许,说到底它们只像自己,不是吗?即使是同一片绿,也有着无数个影像:清晨时一个样,黄昏时又一个样;有风时一个样,有雨时又一个样。等到春夏秋冬时节更迭时,不用说,它们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
我默默地走在满山的绿中,视线所及之处是满山的树,“玉川浮出碧山头,烟树重重翠欲流”就是如此吧。看着看着,我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棵树。
或者就做一棵岛上的树吧。岛都是小小的山,被偌大的湖面映衬着。如果说千岛湖是一件巨大的、碧青色的衣裳,那么这一个个小岛就是衣裳上的翡翠扣子吧。这些翡翠扣子没有抛光,所以它的翠色还有点涩感,让人的目光落在上面时不容易打滑,且目光被粘得牢牢实实,不容易离开,也舍不得离开。
那就在这样的岛上做一棵树吧。低处也好,可以叶叶安恬;高处也好,可以月照疏枝;傍花也好,可以蜂蝶拂香;临路也好,可以听闻市声;岛顶也好,可以与调皮的猴子们相伴嬉戏;湖边也好,可以于晨昏之时饱览沙鸥翔集……在这样的岛上做一棵这样的树,也是好的吧?还一定不会失眠,每天晚上都一定能睡得酣酣甜甜。睡在这样的翡翠上,每一个梦都会闪闪发光吧。
或者就做一棵茶树吧,生长在许源村、乌龙村、外朱村、楼底村中任意一个村里。惊蛰时分,春耕催芽;清明前后,上山采茶;立夏将至,治虫追肥;中秋月圆,秋茶待采;重阳整枝,入冬培土……我的世界条栽密植,越野横岗。满山茶树简直就像一家人一样——不,应当说简直就是一家树一样。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这是范仲淹为茶树写的诗句。还有唐代的诗僧释灵一也曾缓缓吟出:“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千年之后,他们的诗句依然活在我的白毫里,我的气息也依然活在他们的诗句里。
或者干脆随便做一棵树:在芹川村做一棵树皮斑驳的榔榆;在笔架尖做一棵幼枝紫绿的兰果;在桐子坞做一棵芬芳四溢的香樟……当然,随便长在什么地方都好——哪怕是“芳草东郊外,疏篱野老家”,只要是在千岛湖就好。
为什么我这么想做一棵树呢?我问自己。想了想,便自问自答:因为树往往比人活得久,活得静,活得深,活得美。尤其是在千岛湖这样好山好水的地方。贪婪的我就想做一棵树,不动,不走,就在这个地方生活一生一世,也许上辈子的我就是这里的一棵树吧。
打 比 方
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和浅显易懂,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比 喻 排 比
同时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排 比
结构匀称,句式整齐,语调有节奏感,增添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极强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引 用
直接引用古诗,语言凝练,生动活泼,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并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设 问
作者自问自答,强调自己想做一棵树的愿望,增强了感染力,使文章波澜起伏,更具有说服力。
名师点评
本文语言优美,诗意盎然,清新隽永。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字里行间透着春风化雨般的情怀,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