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说有一种热带水果能与荔枝平分秋色,那一定就是龙眼。从树形、肉色和时序来说,龙眼和荔枝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龙眼的成熟时间晚于荔枝,每当荔枝渐次退场,一串串沉甸甸的淡黄色龙眼才开始随风香飘万里。

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节选)
〔宋〕苏 轼
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
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
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
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
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
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

和荔枝一样,龙眼是我国南方的名贵特产、亚热带重要果树之一。它和荔枝并列为无患子科中的两种重要果树。
诗人苏轼被贬惠州后得以品尝到美味的荔枝,并写下流传千古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对荔枝的喜爱。而后在廉州,苏轼品尝了味道可以和荔枝相匹敌的龙眼,心生感叹的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他认为龙眼和荔枝应该是同一品类的不同分支,如同柑与橘一样,从外观比较,难以评判两者的高低。在诗中,苏轼历数龙眼的身世、模样、味道,把龙眼比作繁星和当地产的奇珍南珠。

苏轼不是第一个把龙眼和荔枝相提并论的人,也不是唯一一个。早在汉代,龙眼就被作为贡品,和荔枝一起被送往宫廷。龙眼和荔枝的生长环境相似,生长荔枝的地方往往有龙眼混生。作为热带水果,在古代,两者的珍稀程度不相上下,但由于龙眼成熟在荔枝之后,古人认为它总是随着荔枝而来,所以称呼它为 “荔枝奴”。在很多文学作品里,两者也总是形影不离。
论外形,龙眼或许不如荔枝红艳喜人;论名号,龙眼或许也不如荔枝响亮。为了摆脱“荔枝奴”的地位,龙眼只好铆足了劲儿让自己成为一位全能选手。

充当吉祥果:龙眼的成熟期在农历八月,由于古时称八月为“桂”,加上龙眼果实呈圆形,所以龙眼又被称为桂圆。其味似蜜甜,果肉饱满圆润,加上“桂”又与“贵”同音,所以古人将其视为团圆美好的象征。无论是在新年、中秋节还是其他重要的节日,人们都喜欢将龙眼作为吉祥果摆放出来。
进军医药界:很多水果都是既充当食物又兼具药用功能,荔枝就是如此,龙眼当然也不会放弃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发展。龙眼的益智功效一直为人称道,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龙眼味甘,开胃健脾,补脑益智。” 基于此,龙眼又有“益智果”的称号。当然,龙眼还有别的药用价值,民间甚至有 “北人参,南桂圆”的说法。

英 雄 母 树
茂名是我国知名的龙眼之乡。著名的储良龙眼发源于茂名高州市分界镇储良村,这个品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茂名市的传统特产,常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奖,多次在龙眼品种资源普查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岭南十大佳果”。
储良龙眼母树位于储良母树公园。 据传,清朝中期,储良村当地一莫氏农户发现南蛇山有野生龙眼树,便采用圈枝的方法移植,当时移植了两棵,但只活了一棵。活下来的这棵龙眼树后来成为母树,被称为“储良龙眼母树”。20世纪80年代起,该母树以嫁接、圈枝等方式,推广种植到国内外,其繁育的“子孙”在全球已超过1亿棵,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