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该文物通高29.5厘米,横宽20.5厘米,进深10厘米,造型为仿元代江南楼阁式戏台建筑。

知识链接谷仓上的“戏班子”

读者们,你们听说过青花瓷吗?青花瓷优美素雅,我们本期要介绍的文物名字里也有“青花”二字,但看上去和常见的青花瓷完全不同,一起看看它的真面目吧!

这件文物造型别致,像一座小房子,奇怪的是,这个“房子”不是用木头搭的,而是烧制而成的瓷器,釉质温润,十分精美。这便是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青花釉里红指在瓷胎上以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彩料分别绘制纹饰的不同部分,罩上透明釉后入窑。釉里红瓷器是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烧制难度大,成品率大概只有青花瓷的十分之一,烧制出这样造型考究的谷仓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文物的整体造型是仿元代江南楼阁式的戏台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中间有活动式仓门,没错,仓门是活动的,里面可以放置谷物。仓顶是重檐庑殿顶,这个顶可不一般,它是明、清两代最高等级的殿顶,举个例子,故宫的太和殿使用的就是重檐庑殿顶。

那么,这样一个戏台造型的谷仓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它的主人又是谁?

让我们再往下看,器物的正面有一副对联:上联为“禾黍丰而仓廪实”,下联为“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批“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左右两侧壁分别以釉里红书写“凌氏墓用”和“五谷仓所”。由此可见,这是一件放置于逝者“凌氏”墓中的粮仓模型,代表着家人期盼墓主人死后仍能过上仓廪丰实的生活。外侧各有一个舞者在跳舞。后楼则有一支四人乐队,执腰鼓、琵琶、箫等乐器,似乎正在奏乐。正楼两旁作亭式,四周有小栏杆,左楼二人在演奏琵琶、拍板,右楼二人在吹奏箫、笛。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态十足,宛如正在上演一场元代大戏。

如此精美的瓷器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器物背面底层有用青花书写的墓志铭,通过这段墓志铭,我们得知墓主人“凌氏”是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山的孙女,她的丈夫是“同镇扬州路召伯大使刘文史”的儿子刘炳文。古时,“召”通“邵”,召伯,即扬州邵伯,邵伯船闸位于今扬州市江都区西北的邵伯镇,是千里运河线上最大的船闸,也是长江入运河第一闸。召伯大使主管召伯关闸,权势地位不可小觑。凌氏于1338年5月去世,当时是元代的社会稳定期,因此才能够聚集景德镇的能工巧匠,精心烧制出这样一件精致的楼阁式谷仓作为陪葬品。

这件谷仓带着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深埋地下,历经600多年,青花釉里红仍透着细腻温润的光,向我们展现着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