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 有故事的字
兴师动众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曾经在魏国担任西河太守,因为精通兵法,善于治军,深受魏武侯的信任和尊重。
一次,魏武侯问吴起:“在军中做到赏罚分明,就可以取胜了吗?”吴起回答道:“严明赏罚容后再提,我先从用兵作战的经验来分析如何取胜。”
魏武侯认真倾听吴起的建议。吴起说:“赏罚分明,是治军的规则,但提升士兵作战时的士气才是制胜的根本。”他表示,士气得以提升具体表现在:君主发布号令时,民众乐意听从;将军指挥军队,采取作战行动,士卒愿意出征;到了战场上与敌人交战,士兵不怕牺牲,乐意为国家战死。
魏武侯很是好奇如何才能做到吴起所说的士气大涨,继续追问。吴起说:“您之前所说的赏罚分明此时便可派上用场了,提拔有功劳的人,然后奖赏他;对于没有获得功劳的人,您设法激励他、鼓励他,他们就会争着去立功。”
魏武侯根据吴起的建议治军,果真取得了不少的胜利。
“兴师动众”原本是一个褒义的军事行动词汇,用以形容军队士气高昂、士兵们乐于出征的壮观场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兴师动众”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用以形容那些过于铺张、不必要地动用大量人力去做某件事情的行为。这种转变反映了人们对过度消耗资源、浪费人力物力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积累
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 《吴子·励士》
【今译】
君主发布号令时,民众乐意听从;当将军发动大军出征时,士兵们乐于战斗;当双方交战、刀兵相接时,士兵们甚至乐于为国捐躯,这三点是君主所依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