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素材
建筑外形似“尊”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坐落在北京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中国考古博物馆于2023年9月15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因响应热烈,开放至今,被称为“最难预约的博物馆”。
中国考古博物馆以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和珍贵的古籍文献为主要展示内容,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国祥介绍,考古博物馆内,文物被“仓储式陈列”,体现了考古学鲜明的学科特色。
此外,考古博物馆还使用了多种技术: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场景模拟、裸眼3D等,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古代。
(选自《人民日报》6月5日,有改动)
去中国考古博物馆寻宝
陶人面像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展厅中部分展品被放置在如仓库般的小格子内,考古出土物则以遗址、遗迹为单位进行密集陈列,旁边还附有图解说明。
这件朱书文字陶扁壶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内,距今4000多年。壶鼓腹部写着一个醒目的朱书汉字“文”,与甲骨文形体结构十分相像,另一面还写着一个字符,但目前尚不能识读。
这件出土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的陶人面像,以黑彩绘出眉毛和胡须,眼睛及口部镂空,双耳扁平,穿有小孔。额前头发用绳纹表示,脸部丰颐,鼻梁挺直,展现了当时男性的面部形象。
朱书文字陶扁壶
这是件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的绿松石龙。龙头置于梯形托座上,嘴部略微突出,青、白玉组成鼻梁,硕大醒目的鼻头由绿松石组成,眼睛则是两块圆饼形的白玉,龙的腰部还有一个铜铃。
绿松石龙形器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这两件绿松石铜牌饰出土于洛阳二里头遗址,是我国最早以宝石镶嵌的青铜器。二里头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朝代——夏朝晚期都城所在地。其中出土于1987年的绿松石铜牌饰,是同类绿松石铜牌饰中工艺最为巧妙的一件,其牌饰主体为镂空铸造,几百片细小的绿松石片在无依托的情况下,历经3000多年而无一掉落。
铜牺尊
这件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的文物器身为一只站立状怪兽,背部有盖,盖钮为站立凤鸟,项背附着一卷尾虎,作行走状。胸前及臀部各附着一回首卷尾龙,又像马又像鹿,头生双角,腹有双翼,形状奇异可爱。
立鸟异形陶器
这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件器物,距今约4千多年,出土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文物形状像一个瓶,中间空心,顶部有一只立鸟,中部的羽毛状对称装饰,器身有四个对称的圆孔。
穿越千年敲编钟
博物馆采用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场景模拟、OLED透明显示屏、裸眼3D等多种形式为观众还原古代历史场景,带领观众穿梭时空。
石器时代展区的整个走廊被打造成岩石洞窟,两侧粗糙的岩石和头顶的星空,让人仿佛置身于原始社会的野外夜晚,墙壁上还投放着智人形象,为观众展现智人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演变。
在农业起源展区,水稻和谷子的模拟实景又把观众带到农田中,体会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甲骨文展区,观众可通过视频观看甲骨文演变,体验占卜过程,接着以俯视角度欣赏复刻的山西襄汾陶寺城遗址。
除此之外,场馆内设置了多项互动装置:伸伸手指就能翻阅雍正帝硃批内容;用编钟敲奏出一首喜爱的音乐……观众在游览博物馆的同时,能够亲身参与、体验历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