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老师“故事课”之五月故事:经典咏流传

作者:夏年凤

五月故事:经典咏流传

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以诗和歌”的方式,把一首首诗词谱成歌,邀请“传唱人”唱出来给观众听。传唱人有支教的小学老师、教授学者、普通孩子等素人,也有汪明荃、罗家英、王俊凯、谭维维等明星,更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等名家。《三字经》《将进酒》《登鹳雀楼》……从“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歌长铗,到“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幽怨琵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凉秋玉箫……每一首歌都像一块

拼图,拼到一起,就非常的中国,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梁俊:苔如米小,盛如牡丹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很多中国人记住了它。

一首只有20字的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来自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的乌蒙山区石门坎的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评委,也让很多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并没有音乐基础,却唱出最动人的旋律,梁俊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俊是广西人,2013年9月,他和新婚的妻子到贵州乌蒙山区石门坎的苗寨支教。石门坎的孩子,80%是苗族,天生爱好唱歌。在进山之前,梁俊就想到,预先给一些古诗词谱曲,然后教孩子们唱。他希望孩子们活在诗里,可以感受诗的美好。“我给古诗谱的曲,是有现代性的。诗文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但曲风却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于是传统文化就在现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在梁俊支教的两年中,他教会孩子们100多首古诗词,其中50首被他谱成曲。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梁俊教他们唱《苔》。三四年级的孩子,在春暖花开蜜蜂忙碌的季节,梁俊和他们一起学唱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而高年级的孩子情感稍稍成熟,梁俊就带着他们一起唱宋词,辛弃疾的《青玉案》、苏轼的《江城子》成为孩子们的心头爱。

支教过程中,梁俊和其他老师还尝试着鼓励孩子们自己写诗,写的内容没有限制,“重要的是自己喜欢”。为《苔》他只写了四句旋律,“写得简单,这样可以让孩童吟唱。”谈到为什么带孩子们唱这首歌,梁老师说:“就是因为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梁俊在孩子们的心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即使苔花如米小,也可以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梦是指路牌,种子种在了每个孩子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素材运用方向:所有黑暗都是为天亮在铺排,只要勇敢,梦想就能开出花。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平凡与卓越”“珍视自己”等文章中可运用这个小故事。巫漪丽:一生只守一架琴

《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词》

唐·佚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88岁的钢琴家巫漪丽用苍老的双手按下琴键,世界立刻安静了,然后,又沸腾了。

一曲《梁祝》如泣如诉,在她的指尖下倾泻而出,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耄耋老人的迟缓,每一个音符像裹着芬芳的露珠,在荷叶上跳动。作为《梁祝》首位钢琴伴奏缩谱编写者与首演者,巫漪丽在琴键上倾诉着这个中国最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巫漪丽这个名字,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并不熟悉。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少年成名,获奖无数,却在中年激流勇退,甘为人师。晚年的她,一个人跑遍全世界,从容而淡定。她说,音乐是有生命的,更是有营养的,它可以引领人们走上正道。“我一辈子想着跟音乐做伴儿,我们这些人就是老知识分子,不求闻名于诸侯。”

巫漪丽出身名门,外祖父李云书是民国时江浙一带有名的巨商大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四明银行”,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用巨额家产资助革命。

巫漪丽6岁习琴,一年后,在上海的儿童钢琴比赛中,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个奖。9岁起师从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梅百器。19岁,与上海交响乐团首次合作演奏《贝多芬协奏曲》,轰动上海滩。23岁,只身进京,加入北京中央乐团,以国家一级钢琴演奏家的身份在国内巡回表演,并代表国家到波兰、丹麦、印尼、缅甸等许多国家演出。24岁,成为北京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62年,被国家授予国家一级钢琴家,那一年,她31岁。

钢琴,不仅给巫漪丽带来了荣耀,也让她结识了一生挚爱、中央乐团第一任小提琴首席杨秉荪。十年浩劫,一朝梦碎。“文革”中杨秉荪获刑入狱,被判刑10年,巫漪丽遭受迫害,流亡海外,无奈与爱人天各一方。巫漪丽辗转来到美国,她决定,做一个钢琴教育家。后来,她受邀到新加坡教授钢琴,终于在漂泊半生之后找到了归宿之地。

2017年,巫漪丽荣获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大奖。然而,与喜讯同时传来的还有杨秉荪病逝的噩耗。巫漪丽默默换上白色上衣,把自己关进录音棚里,弹起《梁祝》,悲伤在琴键上四溅。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88岁的巫漪丽再次弹奏起这首《梁祝》的时候,人们仿佛看到,她那传奇的一生,和那份千帆过尽、脉脉斜暉的淡然。于她而言,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只愿守一架琴。

素材运用方向: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巫漪丽的经历可用于“执着,缘于热爱”“淡泊以明志”“兴趣与人生”等作文。谷建芬:大家写小歌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月4日,82岁的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谷建芬带着她为孩子们谱写的《新学堂歌》,登上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当稚嫩的童声唱起那些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时,嘉宾评委、观众们三次不由自主地起立鼓掌表达敬意。

谷建芬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上举足轻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她创作过上千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绿叶对根的情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滚滚长江东逝水》《我爱你中国》《今天是你的生日》《烛光里的妈妈》《歌声与微笑》……给迷茫的中国流行音乐引领了方向。她创建的谷建芬音乐学校培养了毛阿敏、那英、孙楠等一大批乐坛巨星,使内地流行音乐迎来巅峰。

一次,一位朋友对谷建芬说:“你看现在的孩子都没有歌唱了。”于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歌声中长大”,2005年开始,70岁高龄的谷建芬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创作中,谱诗成曲,给孩子创作经典,“要为孩子们留下歌曲,要让他们在歌声中长大。”

13年50首歌曲,平均每年4-5首,每首大概费时3个月。谷建芬对待每一首作品,都不曾马虎。丈夫担心她身体状态,劝她“写得差不多了,就停停”。可是谷建芬还是一如既往坚持创作,即便熬到凌晨四点,东方发白,依旧一丝不苟。

转眼到了2016年,在歌曲创作到第49首时,相濡以沫的丈夫心脏病突发去世,8个月后,小女儿又因为脑出血突然离开。一年内痛失两位至亲,谷建芬痛苦得甚至不会弹钢琴了。

有一天,她看到了两句话,“有种幸福叫放手,有种痛苦叫占有。” 她顿悟自己应该幸福地放手,化悲痛为力量,将《新学堂歌》谱曲工作完成。于是,她又开始了创作,终于在2017年的时候完成了50首《新学堂歌》。在跨世纪后浮躁的现代社会里,为缺乏儿歌的新生代点亮航灯,用音乐滋养了无数中国孩子的童年,并将继续影响更多的后人。“我想我还要努力地写下去,有音乐陪着我,我一生绝对会长久地走下去。”

素材运用方向:真正的大师,一定是用他们全部的才华,为一个民族的未来工作。谷建芬的精神适用于“经典与传承”“为了祖国的未来”“大家风范”等作文。毛不易、廖俊涛:跨越千年遇知音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节选)》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首《月下独酌》在毛不易和廖俊涛的演绎之下,打破了“举杯邀明月”的孤独,仿佛与李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对影成三人”的画面。当毛不易的低沉沧桑遇上廖俊涛的深情款款,“月下寂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将人们带入歌词意境之中,让人体会到千年前李白月下独酌的孤独失落,却又在这种孤独感中油然而生出蓬勃的希望。

李白与酒,是唐诗中说不尽的话题。酒与月,是李白终生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1300多年前李白官场不顺,对着月亮写下这首诗,而1300年后毛不易从学校毕业,面对社会彷徨无助,孤独感让他写下了《消愁》这首歌:“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

毛不易在《经典咏流传》的现场,每次上场之前都要喝酒壮胆,他和廖俊涛作为90后“宅”人群的代表,都是十分容易感到孤独的人,却因为音乐相知相交,为了共同的梦想成为彼此最好的伙伴。

他们用这首歌的演绎,告诉所有和他们一样的逐梦人,孤独是一种力量。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能够拥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向着梦想前行,那么这种力量会更加强大。

毛不易和廖俊涛的合作演绎让鉴赏团的王黎光老师联想起子期与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钟子期因为生病而逝去,伯牙就破琴绝弦,永远不再弹琴,可见人生遇一知己尤其难得。在和诗以歌中,李白找到了知音,毛不易与廖俊涛成就了彼此。而我们,则在经典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素材运用方向:人生得一知己足已。“面对孤独”“志同道合”“遇见更好的自己”等作文中适用本文中的小故事。

【素材演练】

在这档节目中,太多的声音让我们铭记,太多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体会,哪一种声音、哪一个故事又打动了你?请以此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愿为尘埃一方苔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马奕然

我们都是一方苔,碎而无章的纹络里叠着生命与世界的倒影。我们很小,却遍布世界的角落,在山脚、树根、碎石与碎石之间,瓦片与瓦片之间存在、蔓延,累积着生命的绿意与浓郁的芬芳。我们期待着看见世界,也盼望着被世界看见!

直到有一天,有一缕光洒在石缝间,来自一位寻觅者的光,让我看清了自己也望见了世界!

我想这位寻觅者,便是梁俊。他用歌声的魅力叩开了面向世界的门扉,他带领孩子们在音乐与字符之间穿梭。他让这群遗落在大山深处的花朵们,感受到来自山那边的阳光的善意。他没有挪移大山的气力,却用勇气与智慧拨开了山层与云雾,让阳光照向角落里的苔。他告诉那群孩子苔花虽小却芬芳,有着与牡丹一般的亮丽夺目。

因为这名“移山者”的勇气,那群孩子的歌声是那么清亮,仿佛其中有汩汩的泉水从山涧流出,那是属于大山深处的魅力。在这里,涤荡的是清清的、浅浅的泉水。他们是大山深处的曙光,他们是春天的信使,用干净的、澄澈的声音告诉我们,大山深处也有春天,那里有涓涓溪流,有苔花朵朵。

曾经,有幸踏访苗寨。入寨前,随行的苗家阿妹提醒我们,不要随意给小孩子吃的东西。我带着戒意走在通往大山深处的石板路上。大山深处阴雨多,路面潮湿,石板与石板之间覆着一层浓密的青苔。当那群有着银铃般声音的孩子簇拥到我们跟前时,我们被这群可爱的精灵吸引了。他们热情地赠送我们自家院子里结出的杏子、李子。他们的声音是那么清脆和悦耳,目光是那么清澈和纯真。于是,我明白了阿妹的善意,我们随意的赠送看似在奉献爱心,实际上也会损伤孩子们的自尊,而我们敬畏般地接受他们的赠予,则会让他们的心中充满更多的暖意与自信。

或许,有的孩子终将无法走出重重的山,但他们依旧在为那隐约的希望而努力。他们那双澄澈的双眼,笃定地告诉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和他们一样,我也是苔。生活中的起伏,坎坷与顺意,把我的生命拉成波浪的形状,我像一叶扁舟,漂泊不定。但是我懂得,只有不断沉潜,不断蓄力,才能把所有力量集中到那个小小的花苞上来,让自己的青春开花。

我们都是长在石缝间的苔,生命的倒影浓缩在晶莹的露珠里,碧绿的纹路中藏着我们看世界的勇气;我们都是不断衍生与发展的苔,因為我们懂得,生命不止,奋斗不止,未来便会是永无止境的!

【教师点评】

给比拿永远重要,这是大山深处孩子们纯粹的信仰。这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移光者”,赠送希望与自尊,让那些孩子始终笃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文章从“苔”的视角透视生活,不仅能自由畅意地演绎生活的真实与灵动,而且能深度挖掘生命的真谛: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哪怕微小如石缝间的苔。语言细腻深刻,精致入微。(指导教师/夏年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