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慈悲是给人成就感

作者:连谏

母亲在乡下操劳惯了,没午睡的习惯,夏天,来我家小住,每到中午,她都会到家附近的小公园里转转,唯恐她在家,我睡不安心。

一天中午,母亲刚出门,又折了回来,只是站在门内,下意识地从楼道的窗子往下看了一眼,就见楼下的垃圾箱旁有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拿了根小棍子,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正张皇失措地东张西望着。在确定周围没人看他后,才放心地去追一个正在快速滚远的易拉罐,捡起来,满眼欢喜地塞进口袋里,又跑回来继续翻垃圾箱。

母亲叹口气说:“这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不想让人看见他正在从垃圾箱里捡废品。”

一下子,我就明白了,母亲折回来,是为了不迎面撞伤男孩子的脆弱自尊。

我认识这个孩子,来自四川,他的父亲是采石工,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不幸遇难。失去顶梁柱的家,眼瞅着无法维持,他母亲便带着他来到青岛,租住在我家楼下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半地下室里。他母亲在街边摆了个修鞋摊子,我们经常能看见小男孩在他母亲身边跑来跑去,也看见过他黑而瘦的母亲溜达到街道的弃物箱旁,把路人扔进去的空易拉罐、矿泉水瓶子捡出来,装进随身携带的一只口袋里。有时,见有人扔空矿泉水瓶子,小男孩也学了母亲的样子去捡,总被母亲厉声呵斥住了。一开始,我以为是母亲溺爱他,不舍得他劳动。直到有一次,我去修鞋,见小男孩正抹眼泪,他的母亲一边给我修鞋一边用旁人很难听懂的四川方言训斥他,大约是不许他做捡瓶子这样的事,是很丢人的。小男孩不领情,大声反驳她:“你捡,你也丢人。”

女人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摸摸他的頭:“妈妈这辈子就这样了,怎么丢人都无所谓了,但是,你还小,将来是要做男子汉的,不能养成把丢人不当回事的习惯。”

我在四川呆过一阵,大体能听懂他们的方言,但,我一直装聋作哑地看着母子两个你来我往地用四川方言争执着,那是一位慈母在极力建筑起儿子的自尊。

或许,她没读多少书,但是,她懂得一个人一旦习惯了放低自尊,将要承受多少来自别人的乜斜目光和言语的讥讽。这种来自别人意识里的看低所造成的伤害,可能要比贫穷更为锋利而刻骨。

这些来自狭陋的伤害,或许,她已不止一次地承受过,也不止一次地领教过它们的杀伤力有多厉害,所以,她不想让儿子承受。

可是,他懂事的儿子,那么体恤她,依然要在她看不见的时候,偷偷翻垃圾箱。

从那以后,母亲下楼,总会把家里的空瓶子空易拉罐什么的顺手拎下去,到了楼下,重重地往垃圾箱里一放。我知道,母亲这么做,是为了提醒男孩,又有人扔他需要的废品宝贝了。

后来,母亲回了乡下,我家再也没卖过类似旧报纸空酒瓶子什么的废旧物品,都是下楼时顺手扔进垃圾箱了。因为母亲说,这些东西能变卖的那几个小钱,对我们来说,实在没意义,但对于那个孩子和他的母亲,却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的意义也就大了。

我曾想过把这些东西放在男孩家的门口,这样,他就不必在脏乎乎的垃圾箱里翻来翻去了,却被母亲拦住了。她说那就成了施舍性质的帮衬。当一个人在接受别人帮衬时,他可能会心存感激,但他同时更会感受到自己的弱小,这是种让人灰暗的感觉。如果他从垃圾箱里捡来就不同,因为他劳动了,这些就变成了他的劳动所得。

当一个人面对劳动所得时,心情是快乐的。因为劳动不仅仅让他得到了一点儿收入,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成就感和通过劳动所得到的尊重。

一份成就感的来源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是,它给予的精神意义,却是庞大的,那就是:我在成长,我的劳动结出了果子。

[怦然心动]

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不是善,而是对人心的伤害。对于弱者而言,生活的困境已经让他们的心灵饱受摧残和折磨,我们没有资格去剥夺他们的自尊和获得快乐的权利。比如文中相依为命的母子,即便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快透不过气来,但是他们仍怀抱尊严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作者的母亲是一位真正懂得慈悲的老人,她默默地帮助母子俩,从不声张,她只是将每一次的施与和帮助,变成孩子自食其力的试验场,令其从具体的劳动中获得了一丝成就感和成长的快乐。母亲的慈悲,悄然地维护了孩子的自尊,这是最美的善意。

【文题延伸】高贵的善;善,以尊重为名;真正的善良……(小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