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气脉

作者:梁怡倩

我站在长城上瞭望。

郁郁葱葱的山岭之中,那蜿蜒曲折的长城,像一条巨龙在飞舞,翻山越岭,游向远方的天边;再看那长城的堡垒,一个连着一个,深灰色的烽火台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威武;城墙一段接着一段,一望无际,苍苍莽莽。低头望去,密密麻麻的龙鳞早已因岁月的渗入侵蚀而斑驳陆离。

长城是一条龙,更是一条分界线,一条老天借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手画下的一条区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地之线。于是,长城内外,牛鞭和马鞭的碰撞,昼出耘田夜绩麻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融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奇妙无比的对话,开始了。

继秦之后,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出现了——汉朝。提起汉朝,不能不提丝绸之路与长城的关系。

“吱呀——”关门打开了。博望侯张骞一行人扬鞭西去,马蹄声声;回答他的,是西域的驼铃声和汗血宝马的嘶鸣。柔软顺滑的丝绸,换来的是西域香甜可口的瓜果梨枣、大豆高粱。一队队骆驼带来了西域风情、各国文化,还有悲天悯人的佛教,更带来了来自游牧民族难得的生气,使整个固守田园而已微微有些倦怠了的农耕文明为之一振,神清气爽。同样,农耕文明带去的,不仅仅是丝绸,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先进技术,使游牧民族大开眼界。而这一切,都在长城发生着碰撞,产生绚丽的火花。长城,不仅仅是一个守卫,更变成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间人,也是丝绸之路进入繁荣时代、中外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者。

因此,长城不单纯是起过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在清冷月光的映照下,在阳关的漫天大雪之中,长城,就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开展两种截然不同文明的对话。虽然有时两种文明会发生不和,有时一方会压倒另一方,但最后总能被另一种文明的魅力折服,吸取优点,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不断融合,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完整。在这一次次的敲打碰撞中,长城也一直在不断地建造、修补、延伸,真正构成了一个有呼吸、有代谢、有年岁、有传承的生命群。在它周围,已俨然形成一种气脉。

这种气脉,如它一般,连绵不断,龙盘虎踞,如它孕育出来的边塞诗一般,既慷慨激昂又残酷艰辛。“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它有着游牧民族的豪气、生机,又有着农耕民族的智慧与技巧。对于内侧的农耕民族来说,它象征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边塞生活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军人风骨;对于外侧的游牧民族来说,它是中原人的“兵法”,中原人的智慧。长城气脉,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宏伟气脉。

天高云淡,微风吹拂在脸上,我站在长城上瞭望。

我望见了金戈铁马,大漠黄沙,中原的丝绸,西域的骆驼队,山海关上的“红衣大炮”,还有那一个个顽强抵抗、奋勇杀敌的身影……

长城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瞭望,它听惯了塞外的胡笳音律,看惯了边关的烽火狼烟。然而它所承载的太多太多了,分不清夹杂在回忆中的是欢笑,還是叹息。但始终不变的,是那股气脉,无法割裂的、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辉煌的气脉!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是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

万里长城万里长。

广东省实验中学

指导教师:丁之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