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

作者:常潇月

“那是日落时候轻轻发出的叹息吧,昨天已经走远了,明天该去哪了。相框里的那些闪闪发光的我们啊,在夏天发生的事你忘了吗?”

我用手捂着眼睛,可那又冷又硬的相框上还是积满了水,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捧着他的照片站在这里了,只记得天空一开始时布满乌云,我腕上的秒针越来越暗,等移开手时,依稀看见远处明晃晃的那抹亮色刺得我睁不开眼,黑压压的天空与这弯弯曲曲的小路汇聚在那里,那里是他的家。

记忆里,他总是牵着我的手,去路尽头热闹的集市,我们走得极慢,他总是告诉我一些那个时候我还理解不了的事,他说:“你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比我们那时要好得多,闹饥荒的那段日子,我自己没什么吃的就算了,可是看着你姥姥也跟着吃苦挨饿,心里特别难受,现在好了,要什么有什么,可也得省着点。”说罢,用粗糙的大手揉了揉我的头发,爽朗地笑开了,露出一口整齐的牙齿。他极爱干净,一米八几的高个,高挺的鼻梁。他笑,我也看着他笑,我們俩就这样一路笑着走到集市。落日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映出地面上的样子,那是记忆深处最美好的时光。

听我姥姥说他年轻时的事,我便明白他脸上的皱纹,虽显沧桑,确是岁月的无情。作为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里的大哥,他小学毕业就被迫辍学了,为了供养弟弟每天下地干活,小小年纪手上便长满茧子。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家里托人说媒,姥姥说,没想到那样一个五大三粗的人相亲时也会红了脸。不必说,姥姥是中意他的。他家里穷,什么苦都吃过,结婚时,他对姥姥说:“我不会让你受苦。”后来,他果然兑现了对姥姥的承诺。姥姥说,结婚这么多年唯一一次吵架,他出去了很久都没回来,外面下着大雨,姥姥连伞也没拿就跑出去寻,看到他坐在那条路的石头上望着前面,扑到他怀里就哭起来。那是他们第一次争吵,也是最后一次。

知道他病重要走的时候,我很冷静,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还是在他唤着我乳名的时候忍不住哭了。他像小时候一样揉了揉我的头发,嘴角依然挂着笑,说:“我走了以后……多去看看你姥……别让她……一个人。”

“铁道旁的老树下几只乌鸦,唱到嗓音沙哑却再没人回答,火车呼啸着驶过寂寞或繁华,曾经年轻的人也想我吗?”

他留给我们唯一的照片,里面的他在对我笑,那笑容,渲染了整片天空,乌云散去了,被洗净的天空与曙光相辉映,清晰可见远处人家的炊烟,那里有他心爱的人。温暖的天空与这弯弯曲曲的小路就汇聚在那里。

我知道,那里是他的家。

(指导教师:闫丽华/编辑:王莹)

以缅怀人物为主题的写作一方面内容容易流于空泛,一方面容易堆砌过多抒情性语言,形式易流于呆板滞重。本文则独辟蹊径,展现出高明的叙事技巧与抒情能力。以第二人称的写法饱蘸深情抚慰的笔调,重现了姥爷的生平和充满责任感、爱家、护家的性格。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开头、结尾,以一种诗化形态寄托了“我”对姥爷的追思哀悼。“弯弯曲曲的小路”的尽头是家,那是让姥爷眷恋一生的地方,也是让他操劳一生的地方。“家”不但在文章结构上绾合上文、点出文眼,更在情感上沟通了生死两界,寄寓着生者的无尽哀思。本文在立意、运思等多个层面都值得借鉴、学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