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即是一种辜负

作者:草予

冬深,夜归人群的熙攘往来中,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女人,穿戴严实,难掩一日劳作后的疲惫。她的一只手捧着一束百合,那团白,如月华,又如清辉,暮色中惊人眼目。借着那团皎白,女人的眉目也明晰起来:那是一副波平浪静的面孔,有过岁月深耕过的痕迹,却无惧无畏,万山如夷。

即便被生活覆以困頓与劳乏,但心中仍须怀有美好。这种对美好和温暖的参与,便是对生活意义的采掘。而这种权利,人皆有之。

一日之晨,常能早早唤醒我,使我免于深睡久眠。即便晨初是一首形而上的诗,愿闻其详、愿咏其篇依旧是一种践行。时间本身往往并不携带任何意义,仅仅是一种秩序,先来是因,后到为果,不过人们却在时间中赋予了其无穷意义,才使往事可堪回首,光阴弥足珍贵。

比起遗失和错肩,置身事外的旁观,或是最大的辜负。

因为,往往只有亲临力行才有深入根蒂的力量,这种给予远多过听闻与言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沒有真正渗入骨血,化入心魄的听闻,又何以撑起风雨俱来,且历久弥坚地支起来日方长?广厦百千尺,立地几梁柱。而“梁柱”的获取,定是一己之力的身历其境、彻醒彻悟。旅行,必是身入其境的抵达,不由地图和照片拼凑而成;读书,自是捧灯沉卷的精读细阅,而非取自他人的断章摘句……

我们会发现,阅人读事,越往深处,越难轻易言说好恶与悲欣,如同面对一轴吞吐兴亡、荣辱的沧海桑田,定会无语又无言,却已生一派丰饶在心中。人,宜深读久往;事,忌断章浅尝。

因此,凡所抵达的努力,成长的历经,认真而虔意,便配得上所有的敬重,即便是或贫或粗糙之人。

高贵,多半由进化而来,脱离群尘的热闹鼎沸和一云俱云。这种“进化”的过程便是参与其中而不旁观的过程。

不旁观,是若得茶,则尽其茶;若得春光,则安享春意;是若临风,则饮其风;若沐雨,则行走雨中;是若深情,则白首雪鬓;若用心,则入全情,赴全力。

不旁观,是峰高谷低时的不得意、不败意;不旁观,是既往不恋,未来不迎的当下不杂;不旁观,是一茶一影又一曲的午后,风长梦长斜阳长;不旁观,是莫负少年志,莫待芳华逝,莫欺深情人,莫错四月天……

当人识尽所有的妍丑悲欢,就不会一言以蔽之地断之以是非对错;当人开始知晓百转柔肠的寸裂寸断,就会对这个世界更多地报之以歌。

久冬而雪,南方幸得盛景,人们好一阵子喜闻乐道。其实“少见且难得方能占得刻骨的美”多半是寻常之物给的误会。喜新是种瘾,守旧是种毒,适可有度,便不会陷于偏执。最好的美,是给人以希望,而不在于它是否稀罕或平素。

能够给到自己希望的,绝不可能源自他人,否则人难免吃受制于人的苦,而希望,总能识得人们的全心相付,从而其义自见。

适用主题:生命的主动参与;深入探寻未知事物(格物致知);活得丰盛;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希望;亲临力行,勿浅尝辄止;全力以赴与高贵;认真而虔诚;宠辱不惊,坦然诗意……

文本解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邬双

什么是不旁观?为何需要不旁观?文章用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阐释了不旁观的内涵与意义,也让读者明白了为何旁观是一种辜负,行文富有思辨性。不旁观是亲临力行的参与,是追求深刻与意义的探究,是全力以赴的高贵,是认真虔诚的努力,是不负年少、不计成败的坦然,是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希望的方式……而旁观则带有一丝不敢直面问题的怯弱、不愿深入探究的逃避,一种置身事外的冷漠、不愿用心的庸碌。学生可重点谈对不旁观的理解,可通过二者的对比来探讨,当然,也可对旁观进行另一番解读,形成更立体、多维的理解,避免简单的二元对立。

学生运用示例

示例一:

不旁观,是对生命的主动参与,是对世界未知地带的深度探寻。置身事外的旁观,往往只是纸上谈兵,甚至主观臆断;而躬亲践行,能使我们近距离地窥见事物的本质,更准确、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在与大自然日日夜夜的深度接触中,他体会到了简朴的自然之美;曹雪芹亲历繁华与幻灭,最终这些切身体验化为一本《红楼梦》,写尽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人生感悟。世事繁琐复杂,没有亲历的或喜或悲、大彻大悟,又如何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参与的越多,便越发觉所谓是非对错实为难以定夺,便越能够理解人性之中阴暗又晦涩的一面,同时多一份对此的宽容与担待。不旁观,不仅仅意味着亲历,更需要用心体察与感悟。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林宇菁

示例二

生而为人,就不该冷眼旁观世界或者生活。不旁观,是为了让自己活得丰盛。黄碧云曾说:“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活得丰盛,是不对任何事物都浅尝辄止,不虚度光阴,正如《海上钢琴师》对路人的描写,“不停地到处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春的地方”。停下来,丰盛自己。若选择旁观,没有丰盛自己,就不会有康德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钻研的《纯粹理性批判》,也不会有黄公望千古流芳的《富春山居图》,更不会有围棋高手柯洁对“阿法狗”的豪迈宣言。不旁观,是生而为人,却如棵树,越往高处去,根越扎向深处。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曾怡婧

示例三

身体力行不但是我们追求格物致知的方式,也是我们在平淡生活中发现美的方式。如果伽利略不曾在比萨斜塔扔下那两个铁球,世人眼中依然是重的东西先着地。通过实践获取经验是我们追求真理的方式。而面对生活时,探寻美好即应是我们追求的真理,这种参与不止是为了格物致知,更是我们领略美所必须踏出的第一步。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任何事情我们都只是旁观,只站在山下看那一小片美景,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不能亲自去感受云雾缭绕的感觉。我们需要这种参与,去感受,去认知,逃离自己作为旁观者的舒适区,尝试离美好近一步,也许我们发现的东西与眼前色彩又有不一样的深浅。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邹芷琦

(编辑:关晓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