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人物?微历史?微思考

作者:未知

1.“现在,最让我感到愉悦的是把人类的边缘稍微扩一点点……科学也是一样的,做的问题不论多小,它是something new。”2019年4月30日,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从未失去天真的颜宁身上有一种“古典科学家”的气质,在她看来,科学充满纯粹之美,能给人带来专注与自由。而她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刻便是和师兄在实验室共同工作,当夜幕降临,三个人就用小音箱放着中文老歌,伴随着旋律做实验。和這些相比,荣誉是不重要的,即便是那些最艰苦的时刻也满是犒赏。

2.84岁的爷爷林宝山,15年前开始在路边卖自己翻译的书。爷爷觉得,书如果放在书店里,自己只是众多作者中的一个,可在马路边卖,他就可以和对方聊聊这本书的来龙去脉,甚至还会和读者加微信。问他为何退休后做起了自由翻译?爷爷说不为别的,仅仅是因为日常读书时这些作品打动了他。至今,他已经翻译了三本小说。前阵子,一位读者把她与爷爷的第二次偶遇发上了微博。她写道:“人苍老了很多,但谈到新翻译的这本匈牙利小说,他又立刻滔滔不绝起来。”有网友感叹“精神世界的富足真纯粹”。

3.240米长、平均高度大于150米,在一根2.5cm宽的软绳上保持平衡,再做出各种动作。这就是施海林热爱的极限运动“扁带”。施海林大学时接触“扁带”,到2015年毕业时,已经把这项运动视为自己的事业。2017年全球高空花式扁带挑战赛中,施海林作为唯一的亚洲选手参赛;2018年,施海林成功挑战了215米高空扁带记录,这是亚洲高空扁带的一个里程碑。在施海林看来,极限运动的魅力在于,每一次取得突破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是的,这世上,唯有热爱和勇敢,才是真正的能量源头。

1.子衿:唐朝诗人陆龟蒙,曾于斋前空地手植杞菊为食。苏轼不大相信这件事,以为读书人再穷,亦不至于饥食草木。直至自己做了密州太守,王安石变法,官府批支口粮暴减,常不能度日。遂与通判刘庭式沿城外废圃,寻觅野生枸杞与菊花以解口饥,食后还扪腹而笑。以堂堂太守之尊,采食原野,也算是窘迫至极。而苏子却能自嘲道: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即便嚼食草根,亦能含笑高枕,这是贫穷么?

2.水如许:宗承是东汉末期名士,上门拜访结交的人很多,曹操也是其粉丝。宗承却瞧不上曹操的为人。有一次,曹操想和宗承拉手交谈几句,被拒。后来,曹操做了司空,总理朝政,问宗承:“从前不理我,现在可以交往了吧?”宗承答:“松柏之志犹存!”这气节,足以让今天趋炎附势之徒无地自容。

1.@连岳:想要有完美的开始,就没有开始;想要有完美的过程,就很难有开始;想要有完美的结束,亦很难有开始。人的行动,总是不完美的,尤其是开始。有人将之形容为一个水龙头很久没开,你想喝水,就会打开水龙头让水流一会儿,因为开始这部分水可能是脏的,流掉了,干净的水才会出现。学习的过程很漫长,开始更不容易。太焦虑,希望速成;太完美,苛责开始;这都会导致学习失败。别着急,慢慢来。开始笨拙,慢慢熟练。先埋在土里,再长向天空。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偶尔偷懒,但是不要允许自己停止。步子不美、速度不快都不要紧,人生那么长,不停止,总会走得非常远。

2.@祁文斌:1929年,纽约《大都会》杂志给旅美的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开出了1字1美元的天价稿酬,无人望其项背。但即便如此,英国文坛权威的评论家依然“集体盲目”,在各种评论、评奖中,从不愿提及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有人颇为不平。但毛姆说:“我不懂文学,我写的东西有没有价值,得看读者为我花了钱,会不会心痛。”

编辑/关晓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