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作者:未知

每次奖杯举起的掌声,都是对科学的致敬。

期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勇于闯入科学的“无人区”

这是属于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荣耀时刻,这是见证面向未来、科学创新的辉煌时刻。2019年11月2日,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天文地理、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九个领域的50位不超过45周岁的青年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饶毅等评委代表为获奖人颁发了象征探索精神的“X”型奖杯,鼓励他们向着科学的“无人区”继续进军。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李培根等十四位科学家联合发起。该奖之所以获得科学家格外关注,在于跟以往众多对已有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的奖项不同,它奖励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从事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的未来可能,看中潜力而非当下。因此,奖项评审中采用“新星机制”——同等申报条件下,年龄更轻者胜出。最终50位获奖人中,35岁及以下获奖人有9位,比例接近20%。“希望帮助到那些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让他们在寻求创新又尚未最终突破的关键时期,得到雪中送炭的帮助。”马化腾说,“这个奖的设立,腾讯没有任何商业诉求,只为推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

“20世纪的科学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个年轻的学者在这个时候进入科技研究队伍,一方面是非常幸运的机会,一方面也是非常挑战的时代。”在颁奖典礼现场,科学探索奖发起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表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困难时期,是得了博士学位以后,5到10年期间,这个期间要选择一个领域,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出来一个能够站得住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的挑战。‘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这个领域的学者,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一个计划。”

曾经有人拿科学家跟明星比较,科学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却比不上小鲜肉明星一条微博的热度。其实,科学家要那些热度有什么用啊?他们最需要的是闲暇和自由,是一个可以免于为物质生活所困的特区,一个纯粹的学术和研究环境。雪中送炭的科学探索奖,就为青年科学家打造了这样的一个特区。《中国青年报》就曾经以《特区》为题,报道了北大一群数学家的故事。其中写道,北大是怎样给一群年轻的数学家创造了一个去行政化、免于学术之外事务干扰的特区,他们在这个特区中自由地研究,不必填各种表,不必开各种会,不必忧心于房价,不必为那些职场或大学潜规则伤脑筋,想干点啥就干点啥,在这个理想包围的小环境中专注于研究。当世界疯狂时,一个数学家可以在数学中发现一种无与伦比的镇定剂。

多么可贵的雪中送炭啊!几位获奖代表以如此的感恩心态表达了对这个奖的谢意。“我觉得组委会赋予获奖人充分的奖金支配权,鼓励我们心无旁骛地搞科研,这点非常好。这笔奖金对我而言最大的用处就是可以在展开科研工作的同时,给予家庭更大的经济支持。”从江西小山村走出的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者付巧妹曾获得“2017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她领衔的“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研究入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2016年,《自然》评选10位有代表性的中国科学家,付巧妹再次上榜,理由是“用古人类的遗骸DNA改写了亚洲的史前史”。此次获奖,就是肯定她在古DNA研究方面的成绩,支持她探索东亚不同时期人群遗传结构、迁徙路径和现代东亚人演化。另一位女性获奖者刘颖说:“基础科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科学发现是无法计划的。获奖让我更有信心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之路上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奖金将用于家庭的开销,毕竟我们还有房贷。”她笑称。但刘颖也指出,这一奖项存在的意义不仅是基于青年科学家经济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孩子看到科学家是什么样子,科学是有温度有魅力的,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孩子来进行科学钻研”。

“我相信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将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和挑战,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宇宙万物,并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数学物理领域获奖者、清华大学王亚愚表示,他目前最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是复杂材料中电子的奇异行为。

“或许我们的探索仍然初步或笨拙,仍可当作是对自然、生命以及科学之美的谦卑致敬。”前沿交叉领域获奖者、浙江大学李铁风表示,希望自己做力学的前沿交叉研究,能从技术科学层面为人类探索贡献“轻舟济沧海”的一个螺钉。

●媒体评点:圣伯夫为什么把大学称为象牙塔?是说它可以擺脱外界的束缚,放弃了暂时的利益,保护人们进行纯粹的知识探索,过一种与世隔绝的修道院式生活,教堂的钟声就是他们生活的节律,这样才能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科学的突破,科学家的发现,就是在这种“闲逸的好奇”探索中发生的。科学探索奖的意义正在于此,通过这个奖励让青年科学家有了摆脱物质困扰的闲暇,从而能在“闲逸的好奇”中为人类探索种种未知。谈到那些可敬的科学家典型,我们习惯夸他们“甘于清贫”“甘坐冷板凳”“忍受和突破种种困难”,然后取得巨大成就。这当然可敬,但是为什么非得让他们“甘于清贫”呢?如果能够创造条件让他们可以免于清贫,有更多免于困扰的闲暇和自由,他们也许能在科学探索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话题拓展:在这个时代,我们要追怎样的“星”;每次奖杯举起的掌声,都是对科学的致敬;以“闲逸的好奇”,勇于闯入科学的“无人区”;幸运与挑战;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回归初心,让科学家能够安心研究;超越功利的远见;科学的温度和魅力;点燃更多青年人对科学的热情……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澎湃新闻、红网、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