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伉俪的“特殊重逢”

作者:未知

2019年9月25日,一场特别的接收仪式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举行——医学伉俪李秉权、胡素秋的骨骼标本,按照他们的生前遗愿,捐献给学校用于医学教学。为表达敬意,学校将两人的骨架立在一起,为他们制造了一场“特殊重逢”。“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学校如是注解这对杏林伉俪的人生。

李秉权和胡素秋是云南著名的医学教授。他们一个是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曾因开创了颅脑枪弹伤医疗新技术——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挽救眾多伤员性命,被授予一等军功;一个是云南妇产科专家,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及多种培训教材讲义和讲稿。

自1950年被聘到云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后,两人就再没离开过医学领域。在儿子李向新的记忆中,小时候,父母太忙,大家都是各自去食堂吃饭,甚至过年也吃食堂;父母难得一同在家吃饭时,谈的也都是各自新收了什么病人、怎样处理;往往一天忙了十几个小时后,两人还在深夜读书著文。

2005年3月,李秉权逝世,他选择将遗体捐赠给自己的母校昆明医科大学。他在临终遗言中这样写道:“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10年后的2015年冬,胡素秋去世,也将遗体捐赠给昆明医科大学。她在遗嘱中称:“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父亲跟我说,‘从医不是职业,而是事业;作为一份事业,你要奉献一生’。”李向新说,“父亲晚年时常常感慨,他大学时代由于教学标本极少,只能和同学顶着日本飞机的轰炸去圆通山乱葬岗找无名尸骨做医学标本。我想,作为医生和老师,他比谁都明白医学标本的重要性。”

【素材点拨】“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捐献墙上,抬头写着这么几个字,恰如这对夫妻的人生。

【适用话题】医者仁心;大爱;奉献……

(南亭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中新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