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

作者:王淦生

【主题导读】

创新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集体、个人,如果没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只会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势必为历史所淘汰,被后来居上者所取代。只有坚持创新,我们才能掌控未来,占领发展的制高点,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创新与发展”一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热点。

【热点素材】

“中国智造”全力抗“疫”

显现中国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智造”展现出震惊世界的实力。10天建成一座现代化医院,无人机成为农村阻击疫情的“奇兵”,机器人奔忙在防疫一线,热成像锁定疑似病患……种种科幻电影般的场景不断刷新着“中国智造”的形象,坚定了中国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也展现出中国经济的极强韧性……

人工智能集体抗疫大显身手

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术为临床专家提供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新型冠状病毒性病灶定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等服务,消毒机器人360度无死角消毒,巡逻机器人降低医护和社区人员感染风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一线中,人工智能大显身手,极大地提升了防疫效率,降低了抗疫风险。

智能诊治提高诊治疾病时效

为减少医院交叉感染风险,实现快速精准诊断及分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发上线了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可实现病变区域的自动检测,2至3秒就能完成定量分析。

与时间赛跑,超级计算机提供药物虚拟筛选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支撑,助力科研工作者尽快认知病毒、研发药物,在基因测序、药物研发、病毒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速研究进度。

远程非接触式系统全面发力

提升关键物资生产调配能力,工业互联网全方位保障。依托工业互联网,构建疫情防护物资、医疗器械、重点原材料数据动态采集平台,建立健全跨部门应急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了关键物资生产调配的高效化、科学化、精准化。

大数据防控彰显高科技威力

疫情期间,涌现出大量的肺炎防控平台,如“确诊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询系统”“疫情数据实时更新系统”“发热门诊分布地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测评估系统”等。基于大数据技术,实时推送新冠肺炎病例信息,查找所有涉及的交通密接者信息,便于街镇进一步对密接者进行管理,提升发现密接者和管理密接者的防控手段。

【素材解读】

一、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工具是人手的延长”,那么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人脑的延伸”。在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人工智能帮助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分担”了许多脑力劳动,而且完成任务达到了高效化、科学化和精准化。这充分证明了现代科技的巨大能量和威力。所以说,现代科技是今天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现代科技是人手的延长。人工智能更是人“手”的延长。人们依靠科技这双“手”可以去做我们自己做不到、不能做、风险高、难度大的事,在抗击疫情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在许多特殊领域,人工智能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若在古代,这只能是神话,但在今天,它却是事实。今天我们与古人的衣食住行通讯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还在以加速度发生着,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科技的力量。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有思想、文化乃至意识形态!

【人物素材】

“祖国需要,我就去做”:科技报国,誓言无声

1999年以来,共有33位杰出科学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以亲身行动阐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斗不息、创新不止。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

生于1926年,在炮火中走过了少年和青年的黄旭华,立志科学救国。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阔别家乡30载。黄旭华说,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就知道这将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定性,就用磅秤来称……

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一个个尖端技术问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黄旭华说。

一代代科学家逐梦奋斗,一批批报国者誓言无声。

明天天气怎么样?当人们掏出手机,自由享受天气预报带来的便利时,有一位科学家的贡献应该被永远铭记——他就是曾庆存院士。

曾庆存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这一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

如今,3天预报准确度可达70%至80%,在我国华南地区,可提前3至4天对台风路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

2009年,年事已高的曾庆存仍然“金点子”不断,他与其他科学家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拟器”的想法。2018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破土动工,将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曾庆存总是把“国家需要”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他时常用一句话勉励和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为真理献身,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

【素材解读】

一、祖国需要就是我的最爱。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无缝对接。为了国防建设,黄旭华隐姓埋名以身许国,将自己的大好年华全部投入到研制核潜艇的事业中,为祖国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庆存则以自己独特的方法进行天气预报,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二、不求名利只为祖国发展。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阔别家乡30载”。当人们掏出手机,自由地享受天气预报带来的便利时,又有多少人知道“曾庆存”这样一位气象学家的名字?可正是這些不求名利、踏实辛劳的无名英雄们一直在默默奉献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承担着守护祖国安全、助力国家发展的重任。

三、创新要靠智慧更靠勤奋。两位老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期,国家条件较差,但他们却靠最简陋的运算工具,最“土”的科研方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尖端技术的难题,进而获得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这告诉我们:任何创新成果的取得,不都是凭优越的条件和物质上巨大的投入,靠的是科技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和勤奋踏实的工作。

【时文链接】

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姜赟

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

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落下帷幕,各地掀起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热潮。人们对获奖科技工作者的崇敬、国家对科学家的褒扬,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解。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会上,两位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备受瞩目:一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另一位是“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的大气科学家曾庆存。时至今日,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名单中,已有33名科学家。他们始终保持矢志不渝、赶超先进的报国情怀,始终坚守心无旁骛、严谨务实的科研品格,始终砥砺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学术信念,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竖起矢志奉献的灯塔。

令人欣喜的是,得益于发达的人才根系、良好的成长沃土,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与基础研究高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19年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比2018年下降2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富民之志、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中国科技创新就能不断筑牢强国之基。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刚刚过去的2019年,从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到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体制的锐意改革与科技人员的奋发进取交相辉映,结出丰硕成果,书写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实践证明,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防止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住,杜绝无谓事务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科技竞赛如同马拉松,又需短道速滑的拼劲。当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榜样,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营造全社会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摘自《人民日报》)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