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我终于超越了“别人家的孩子”

作者:老幺

文徵明和唐伯虎这两个名字经常被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总角之交,且都名列“吴中四才子”,更因为他们的人生形成了戏剧性的反差。

少时文徵明不但没有显现过人的天赋,反而有些笨拙,甚至10岁时,他还连话都说不清楚。他参加过十次科举考试,全部以失败告终,一直到53岁,他仍在乡试中败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他同年出生的好朋友唐伯虎在16岁时考中童子试第一名,29岁就高中乡试解元。不仅如此,因为受到了文徵明之父文林的提携,他年纪轻轻就蜚声文坛,跻身书画名流。唐伯虎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对文徵明来说,他一直都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幸运的是,文林很有眼光,在教育上也很有主见,他从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或刺激文徵明,也从未对自己的孩子丧失信心。当唐伯虎高中解元,而文徵明再次落第时,文林不但没有板起严父面孔训斥,反而安慰他:“子畏(唐伯虎)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之远到,非所及也。”

文林为文徵明提供了最好的学习资源,让他跟着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学画,跟着著名的书法家李应桢学字,跟着诗文大家吴宽学文,一直对他保持着耐心和信心。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借植树人之口讲出了育人的道理:“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育人和植树一样,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结果只會适得其反。提供适合的成长条件,然后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天性去慢慢发展,文林秉持的就是这样的教育理念。

吃了父亲的定心丸,文徵明不急不躁地学习,坚持以勤补拙,当唐伯虎在苏州城寻欢作乐时,他却在家中埋头苦学。人到中年时,他在书画上已经成就斐然,可与唐伯虎比肩了。

少年得志的唐伯虎在30岁那年因卷入科举舞弊案,一下子从人生巅峰坠落到谷底,此后的他生活困顿潦倒,54岁时就重病逝世,他对书画史的贡献也到此结束了。而文徵明一直活到了90岁,也就是说,他比唐伯虎多活了30多年,在这30年里,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书画的功力不断提升,影响力也日渐扩大。他80多岁还能写蝇头小楷,90岁时在书房安然逝去。

纵观文徵明的一生,少年时,他资质平平,青年时崭露头角,中年时声名鹊起,到了晚年,则誉满天下,成为一代宗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