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意随境丰

作者:叶硕

茅盾先生曾在《鼓吹集·关于艺术的技巧》中谈道:“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这段话虽然只讲到作品中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的关系,但其实环境描写对各类文学文体的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在语文教科书的不同文体中都有很生动的体现。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环境描写的例子,我们要总结归纳达到更理想的表达效果的经验。

一、环境描写能含蓄地表达情感

写作者在写作中大概会有这样一种体会:我们想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如果只是直抒胸臆,那么反而会使这种情感显得过分夸大,从而让人觉得不太真实。比如,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一定是慷慨激昂、踌躇满志的,但是《观沧海》中无一句矜夸之辞,他只是写了眼前见到的高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写了想象中大海吞吐日月的奇景,但是曹操的宏图伟志、博大胸襟在这些虚实结合的环境描写中显露无遗。又比如,老舍在写《济南的冬天》时,全文很少有直接表达对济南冬天喜爱之情的语句,作者却将自己的情感含蓄蕴藉于描写济南冬天温情之景的文字中: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这些虽然看似是环境描写,却充满着作者对济南冬天温情脉脉的情感。

二、环境描写能补全文章的情节

在写作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在行文中不得不交代的故事背景,但是如果突然插入背景介绍,又会显得突兀;我们也许需要设计一些前后呼应的内容,但是如何设计铺垫才能使这种安排更加自然?结合阅读经验,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优秀的写作者能够通过一些仿佛不经意的场景描写来补充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还有一些作者能够通过环境描写来做铺垫,以使文章的情节更加连贯。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看似简单的场景描写实际上已暗示了当时法兰西的国土已被普鲁士占领的故事背景。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开头部分写“雨下得这般大”,描写了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的场景。小桃树在风雨中的凄楚处境与下文回忆小桃树艰难的成长经历相呼应。文章最后几段又回到对眼前风雨的描写,“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干百次地俯下身去”。作者借这风雨场景来写小桃树在逆境中的坚韧与顽强,同时又使回忆内容与眼前之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三、环境描写能刻画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人物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进行塑造,除此之外,环境描写也能衬托人物形象、描摹人物心境。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孔乙己》开篇便对鲁镇的酒店格局进行了一番描写,其中写到“短衣帮”多是“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但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由此,孔乙己这个贫苦、清高的读书人形象便在环境描写中凸显出来。

千万不要以为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只是小说文体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在散文写作中运用环境描写的特点来描摹自己的心境。例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中的内容,通过对雨中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闲适、恬淡的心境: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一位内心浮躁的作者一定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环境描写已体现出作者自身的审美趣味与人生感悟。又比如说,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通过描写小石潭幽美和静穆的环境,来表达自己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四、环境描写使主旨揭示更深刻

鲁迅在《社戏》中以一种充满诗意的笔调写出平桥村美丽如画的风景,如果结合未删节的《社戏》原文中对“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内容,便会发现,这些环境描写不只是单纯的情境描绘,它们对于揭示文章主旨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小说第一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描写,写出城市剧场中嘈杂、窒息、近乎恐怖的看戏环境;第二部分,抓住两岸的豆麦、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和宛转悠扬的笛声等意象进行了富有意境的描绘。两相对比,我们便能看出,鲁迅通过环境描写在表达一个更深刻的主旨:对如故乡风景般温馨美好的社会氛围的向往。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的最后一段写道:“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句话虽然只是在写菊花盛开的景象,但是这个场景有着丰富的含义:它们是母亲品格的象征,它们是蓬勃的生命力的象征,它们替母亲道出“没有说完的话”。这些“泼泼洒洒”“开得烂漫”的菊花使作者懂得母亲的苦心,悟得生的意义。

马丽华在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中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她不仅通过眼前实景的描写来突出雪域高原在空间上的广阔无垠,还通过虚写想象之景来表现冰雪天地在时间上的沧桑神秘。而这些环境描写都表现了个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也启示我们,环境描写不仅在于对场景的描绘,更要考虑到对文章主旨表达的作用。

学生例文

开一扇心窗

杭州文澜中学初二 俞劭凝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我拖着大包小包,从地下室准备上楼一该死,门被锁上了。我没有门禁卡,只好自认倒霉,准备从另一侧的楼梯绕上去,心中暗想:愚蠢的物业,有了这么个空子,门禁自然形同虚设。

另一侧的楼梯实在太老旧了,加之地处偏僻,平时少有人经过,于是,这里渐渐成了一个被人们遗忘的地方。

我实在拎不动包了,就靠在墙上休息。奇怪,没下过雨啊,墙面怎么潮乎乎的?还是这个地方一直就是潮湿的?我环顾四周,这里明明很陌生,却又很熟悉。旋转扶梯沉稳庄重,木扶手早已被磨得锃亮,铁栏杆锈迹斑斑,唯一的一扇玻璃窗被爬山虎包围得密密匝匝,透不进多少光来。

我望着楼梯下方的小平台,平时这里总是堆满杂物,今天却格外干净,仿佛在等待我的到来。

“阿姨要是把这里买下来多好。”她的声音从记忆深处传来。

说是阿姨,其实她是我家的保姆,一个口音极重的河南“乡下人”。

是几岁时来着?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总是从这里上楼。那时爬山虎才刚刚种上,我总是趴在窗台上,盼着爬山虎快些长大。那时的小平台刚刚粉刷过,空气中常弥漫着涂料的味道;阳光总是那么温柔,洒在身上暖暖的,就像她的目光。

“你说阿姨要是把这里买下来多好,便宜,还离你家近。多好!”她的口音一下子变重,空气中充满欢快的气氛。但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她如此钟情这个小小的、有些阴湿的小平台,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哪里是为了便宜,而是离我近。

可她终究没买下这里。

我渐渐长大,对阿姨的依赖渐渐少了;对她的厌恶却暗自生长——嫌弃她没文化、为她的大嗓门儿和河南口音感到尴尬、不满于她将我的“劣迹”密报给老妈……在世俗的人云亦云和年少的张狂无知中,我竟与她渐渐疏远了。

后来她离开了,与她的女儿一起在遥远的新疆做小生意。她终究没有离我更近些。

后来,便断了联系。

以至再后来,她已成为记忆深处一个若隐若现的存在,那些繁杂而温馨的回忆也都化为一张张老旧的照片。

从此,窗外的爬山虎开始疯长,小平台堆满了杂物,墙面开始剥落、渗水,一片寂寞。

她曾向往的地方与她一起消失了。我有些哽咽,忽然发现物业其实也没有那么傻,没了冰冷的门禁,他们又在我们心上偷偷开了一扇窗,留着时光,等待我们重访记忆中的美好。

教师点评

一处狭小的、阴湿的平台却是“阿姨”心心念念想买下来的地方。多年后,小作者与“小平台”重逢,记忆中的画面历历在目,怀念、感动、愧疚、遗憾,个中情感不一而足。文章较好地发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一,写“小平台”的狭小、阴湿,反衬出“阿姨”希望离“我”近一些的诚挚愿望,刻画出一个朴实、真诚的小人物形象。第二,“小平台”的环境描写使得这篇回忆性散文在“重逢——回忆——感怀”的叙事中显得更加流畅连贯。第三,小作者对“小平台”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使得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小平台”似乎成为“阿姨”的“化身”。“阿姨”付出的情感是真挚的,同时也是卑微的。因此文章不仅是忆事怀人,还有对自己的反省。

(叶硕)

窗外

杭州文澜中学初二 黄静怡

窗外,是因飞驰的火车而后退的世界,田野、树林、楼群交错闪现,一幕幕美景让人目不暇接。

寒假是从一场火车之旅开始的。一大早,我们全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坐上了杭州开往新疆的火车。

首次踏上漫长的旅途,窗外的一切都让我格外好奇。现在的杭州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处处黛瓦白墙的房舍被绿色的稻田簇拥着,一派江南水乡的气氛。想到只要在火车上睡两晚就可以见到日夜想念的爷爷奶奶,我满心欢喜。火车上,妈妈感慨地说:“到了新疆,要好好珍惜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日子。我很羡慕你能陪在老人身边,我是多么怀念我的爷爷奶奶。”

妈妈从皮包里拿出一张边角泛黄的老照片,她指着照片中一对气宇不凡的中年夫妇,给我讲起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的故事。在他们身前,由高到低整齐地站着五个小男孩。个头儿最高的就是我的外公,那时的他年纪和现在的我相仿,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巾。他们衣着整齐,表情严肃。外曾祖母怀里抱着的一个头戴一顶小花帽、表情可爱的小女孩是外公的妹妹。

外曾祖父1918年出生在河南洛阳,小时候上过私塾,二十出头成为陕西铁路系统的一名铁路桥梁技术员。1942年,我的外公在陕西出生。外公还没到上学的年纪,全家就因为祖国西部铁路建设过上了漂泊不定的生活。那时,搬家很简单,带上一点儿随身行李就能携全家远行。外曾祖父带着家人坐上火車,在戈壁滩上行驶很多天,到了指定的站点安营扎寨,然后开始架桥修路。花两三年时间修好一段铁路后,就搬一次家,一路向西,于1952年到达甘肃兰州。1958年新疆成立铁路局,外曾祖父成为一名铁路桥梁工程师,一家八口算是真正地安顿下来,也就有了这张全家福照片。

在我们聊天儿的过程中,窗外春花烂漫的风景慢慢切换成北方的山丘平原,弯曲细长的小路延伸到山问。太阳渐渐落山,窗外显露出金色的夜幕,远处的山峦披上了晚霞的外衣。

当火车进入新疆境内,我早早醒来,迫不及待地望着窗外。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戈壁滩上渺无人烟,没有水、没有树。接近中午时,炽烈的阳光照耀大地,干旱、荒凉的环境里,一条铁路默默向前延伸。想到外曾祖父、外曾祖母一家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把铁路一段段地铺向荒原,修到新疆,从小在江南水乡长大的我被深深震撼了。

此刻,一列火车正风驰电掣地奔向老家的方向。经过丝路重镇达坂城路段,蓝天白云下,上百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旋转,形成一片壮观的风车大世界。

当我望着窗外出神时,妈妈把一件外套披在我的身上。不知何时,窗外飘起雪花。雪花在风中漫天飞舞,远处,天与地的界限渐渐模糊,茫茫戈壁覆盖着白雪,就像辽阔的大海。一向活泼好动的弟弟也安静下来,依偎在爸爸的怀里,望着窗外的世界……

近了、近了,一片片整齐的楼房闪现在窗外,我兴奋地站了起来。我知道,在乌鲁木齐这座城市里,必有一栋楼房里有一扇窗子为我们守候,有一束灯光为我们点亮,一对老夫妇准备好了家宴,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候着从远方赶来的亲人叩响房门。

教师点评

小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在前往新疆的火车上所见到的窗外之景的变化。从“窗外春花烂漫的风景慢慢切换成北方的山丘平原”,到“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戈壁”,再到“上百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旋转”,这些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文章情节更加连贯,另一方面又能使读者将环境的特点与人物的性格品质结合在一起。对戈壁滩干旱、荒凉的环境描写,反衬出老一辈建设者创业历程的艰辛;戈壁滩上擎天而立的风车、绵延万里的铁路,又成了顶天立地、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的象征。最后,写到鸟鲁木齐林立的楼房中,“一对老夫妇准备好了家宴,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候着从远方赶来的亲人叩响房门”。这想象中的画面使文章结尾笼罩着一层祥和的氛围,老一辈人的奋斗与生活、坚持与企盼,在这里衬托得更加意味深长。

(叶硕)

有这样一个地方

杭州文澜中学初二 吴尔轩

雨滴落在窗外的树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河边隐约传来鸟鸣声。

今天是工作日,街道上公交巴士开走一辆又一辆,站台处仍熙熙攘攘。地铁口的电梯挤满了人,依稀能望见安检处排起的长龙。几个快迟到的上班族冲出小区,一边大口嚼着刚买的早餐,一边焦急地等车。来来往往的行人手上总拿着一部手机,无一例外,他们低着头,拼命刷着屏幕,生怕错过什么。

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公园。雨小了很多,只有旁边河水泛起的微波提醒着雨仍未停。

对岸是一座亭子,漆是崭新的,木板上的虫眼依稀可见。走过狭窄的木桥,我快认不出来了,这难道就是记忆中的那个地方?

那时,我和小伙伴放学后总来公园里疯跑,追追打打,玩累了,便坐在这座亭子里休息。记得亭子里有一排书,端端正正地放在书架上,阅读者很多,社区的工作人员每隔两周就会换一批新书。或许是受到这一氛围的影响,好动贪玩的我竟和伙伴们一起一人一本书地静静品读。

亭子前的台阶还是那样敦实,却比记忆中的矮了几分。亭子里只有一位老爷爷,戴着老花镜,读着一本书页早已泛黄的书。

老爷爷并未注意到我,我也不好意思打扰他。走到书架前,长长的书架落满了灰尘,书本早已泛黄、变形,东倒西歪地躺在书架上。

“孩子,你也是来看书的吗?”

老爷爷抬起头,望着我这个不速之客。

“是,爷爷。我打扰您了吗?抱歉啊……”

“没事。”老爷爷的目光停留在书架上,黯淡了幾分,“这书,有好几年都没换了……”

我沉默着,抽出一本书在老爷爷对面坐了下来。翻开书,世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雨滴不时从残破的顶棚渗漏下来……不知不觉已到了晌午,雨停了,瓦檐上的雨水时有时无地滴落。

我不知老爷爷何时走的,合上书,对面已空无一人。

望着涂了新漆的亭子,破旧的书,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在公园的深处、小河的近旁,有这样一个地方。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中有两处环境描写比较出色。第一,开篇对清晨人们忙碌慌张的场景描写得很传神。这部分内容看似与“这样一个地方”没有多大关联,但是与后文写到的“这样一个地方”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场景的衬托下,“这样一个地方”的沉静才显得难能可贵,也让最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的思考显得更沉重。第二,全文贯穿着雨景的描写,而且雨在每个地方出现的意义是不同的。开篇的雨景渲染了沉静安宁的氛围,衬托出人们的急躁不安。“只有雨滴不时地从残破的顶棚渗漏下来”,细腻的景物捕捉,烘托出“我”在阅读中的美好心境。“不知不觉已到了晌午,雨停了,瓦檐上的雨水时有时无地滴落。”这些环境描写不仅暗示着时间的推移,而且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氛围。所以,恰当的环境描写一定要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它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内化于心的组织行文的方法。

(叶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