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这么水,上大学有什么意义

作者:张佳玮

我大学之前,都在无锡度过;初中高中不算严(当时流行减负,学校常被验收),但大体还是得学习。早七点到晚五点,总得在学校度过。纵然有点兴趣,弹弹吉他写写文章搞搞电台,也只能在学习间隙做。那时高中老师都鼓励我们:“现在紧一点,上大学就可以玩儿啦!”

上大学后,离家去上海。跟家里说清楚,经济上独立了。

开始也觉得,大学课业并不紧,真是水,果然如高中老师所言可以放开玩。吃喝也不用家长管了,随意出门找馆子;上课也可以请同学帮点名,考试嘛只要考前一周通宵就行。真好!自由啊,无限的自由!

没事出去短途旅游,坐火车从上海去青岛威海蓬莱,去赣州南昌,去合肥芜湖,去宁波新昌;喜欢摄影的朋友要拍照,半夜陪着拿三脚架跑到外白渡桥,就为了拍某几辆车灯光照亮桥架;以前高中时没玩的游戏都过一遍。

以前在高中时,纵然日子不大相同,大多数同学还是过一样的日子:做一样的作业,看一样的讲义,预备一样的模拟考。到大学,一个宿舍都很容易泾渭分明。有的人在意找女朋友,有的人在意打游戏,有的人在意读书备研,有的人在意社会活动。

大学是一个小径分岔的花园,通向,看似无限多种可能。

大一到大二的暑假,我写了自己第一本小说,大二下半学期出了;第一笔版税,我拿来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剩下的钱交了学校附近一处房子的三个月房租押金,住了出去;其间因为跟学校辅导员打过招呼,所以偶尔去哪里做做活动(比如签售),学校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大四,出到第四本书;大四那年春天,一边准备答辩,一边开始写杂志和报纸的专栏。我大学学的是电子商务,论文写的方向是从图书的网上销售窥探未来内容的电子化——因为有自己的出版经验,论文写起来很顺,也自然通过了。

我的学士学位拿到之后,除了后来申请去巴黎时,需要拿出来证明自己有中国的本科学历,其他基本压箱底,没用过。毕竟我没上过一天班,没有在任何地方入职,用不着这个。

但这四年大学上得有价值吗?有。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因为得上大学,他们才有机会离开家,去另一个城市生活,开始独立,而不是窝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大学文凭就是一个入职敲门砖,可以保障他们之后的生活——不学术,不高雅,但很现实。吃饱了饭才能做学问。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大学生涯不是用來学知识的——那点东西真拼命学的话,用不上四年——而是用来脱离校园,慢慢接触社会的;大学是纯校园(义务教育阶段)和社会(职场生活)之间的一个缓冲带,而且疑似有无限的自由,你可以尝试任何你还来得及尝试的一切。你可以提前备研,可以找女朋友,可以打游戏,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而且依然不必接触社会最残酷的那一面。大学里再怎么困苦焦虑,你依然是一个学生——学生身份是一个安全气囊,总还能让你过去。

我觉得国内的大学,算是对在义务教育阶段不熟悉社会的少年们,最后一点温柔了。就像游戏里的新人村,你别抱怨难度不够高,这里是让你适应一些基本技能,享受一点放松氛围,如果愿意还可以练练级的那么个地方。

如果你觉得难度不够高,还可以自己找点挑战去自虐,但别觉得新人村的难度水——世道已经那么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刚摆脱义务教育,就立刻承受得起残忍现实的。

(摘自知乎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