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谁说我是靠天赋

作者:未知

/01/

宋,元符二年,年关将至。

此时的苏轼贬谪海南已两年多,一天夜里,他忽然梦见朝中已故的元老重臣韩琦骑鹤而来,笑意盈盈:

子瞻呐,我今在天庭担任要职,特来相告,汝北归中原之日当不久也。可喜可贺啊!

梦醒之后,苏轼大喜,喊来儿子苏过:我早就说过咱们一定有北返之日,最近这预感越发强烈了。

来来来,快给爹地铺纸研墨,我要默写自己平生所做的八篇赋,如一字不错,必不日北归!

苏过将信将疑,老爹的八篇赋文洋洋数千言,大多还是陈年旧作,怎能保证一字无误?万一有错漏,以为回不去,岂不心伤?

正待思索劝阻之策,没想到老爹已凝神屏气,执笔欲书……

几个时辰过后,苏轼终于写完,父子二人一一核对,竟果然只字不差。

说来也玄,此后不久哲宗崩逝,徽宗即位,苏轼很快便接到了北归诏书。

/02/

听完以上故事,大家是不是忍不住要大为慨叹:

苏轼年过花甲,尚能背诵默写数千字之巨的文赋而一字不错,真是好记性!天才果然是天才,跟我们普通人就是不一样。

——有没有发现,一个人如果才华太过瞩目,大众的第一反应从来都是:

天才!天才!天才!

好像人家一切成就全仗上天恩宠,才华都是娘胎自带,生来就注定是金字塔尖的人物。

这样的看法很容易产生两种心理——

一是对天才的艳羡:为什么有人运气这么好,生来就才比天高,找谁说理去?

二是对自身的绝望:反正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得过且过算了。

这两种想法都无甚益处,所以今天我不得不站出来,帮大家纠正下这个长久以来的认知误区:你以为人家天才那么牛掰真的只是靠天赋吗?

那些锦绣篇章真的是轻轻松松,提笔就来吗?

天真!太天真!

/03/

其实,人家苏轼勤奋的很。

不信,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

意思是说:自己梦回童年,嬉戏玩耍好不开心。玩着玩着却猛然想起按照学习计划,当天应该把整部《春秋》都读完,结果只顾着玩才读到桓公、庄公的部分,担心老爹苏洵要来突击检查,吓得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活像一条上了钩的鱼。

看到这首诗,我猜大家一定都深有同感:嗨!谁还没有因为贪玩耽误过功课啊,太正常了!

但如果我告诉你,这首诗是苏轼六十多岁,远贬海南时写就的,你会不会变得有那么一点吃惊:这把年纪了,还会梦见小时候老爹督促读书的时光,童年的勤学苦读到底给老苏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哇!

也有人可能会抬杠:这只能说明苏洵教子严格,不能说明苏轼有多勤奋嘛。

好,那我们再来看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

苏轼被贬黄州后,当地有位名叫朱载上的教授前来拜访,门童通报后,迟迟不见苏轼出来。

朱载上十分不爽,正要拂袖而去,却见苏轼从内室匆匆而来,连声致歉,说自己刚才正好在做日课,抄《汉书》。

朱载上一听,瞬间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您这种天纵奇才,还用得着每天做功课?!慢待了我,又拿这种不走心的理由搪塞我,莫不是看我人傻好欺负?

苏轼却十分严肃,说自己真的在抄《汉书》,而且都抄三遍了。

(《汉书》有八十万字啊!就问你颤不颤抖……)

还热心地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抄书之道:说自己最初每段事提炼三字为标题,第二遍则每段以两字为标题,现在只要一个字就OK了。

见对方仍是一副“我读书少你不要来骗我”的神色,苏轼便把手抄本递给朱载上,让他随便挑个标题试试看。

朱载上试着说了一个,苏轼马上将对应段落应声背出,无一字差缺,几次改挑,均可如此。

朱载上惊叹不已,从此每每教儿子读书时,开场白都是这么一句话:以苏轼天赋之高尚且如此用功,就你这中等智商再不努力还有活路吗?!

/04/

看到这,文首苏轼为何能默写八篇文赋而一字不错,相信答案已不言自明。

八十万字的《汉书》都手抄三遍,倒背如流,何况是自己的区区几篇短赋呢?

正所谓天才不可怕,就怕天才比你还努力。

且人家苏轼的勤奋还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之以恒。

他曾自述:觀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后,亦必披展,至倦乃寝。

意思是说自己酷爱读书,每晚都读到三更天方止,就算喝高了,大醉而归,也必披衣展卷,读到困倦方才就寝。

其实就算没听过如上事迹,多读读苏轼的诗词,也能知道他好学到什么程度。

因为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对前人佳作的借鉴化用,而这不正是博览群典的最好证据吗?

四川老乡李太白的诗,想必苏轼是极爱的,在自己的诗词中屡有化用。

如《念奴娇·中秋》中有如下之语: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

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明显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经典名作《水调歌头》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李白诗中的: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简化为更有气势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又比如苏诗中的: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显然借鉴化用了杜甫的如下诗句: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江城子》中的: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化用“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名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中唐刘禹锡的炸裂之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苏轼也是爱到不能自拔,明知超越不了,也忍不住几次模仿致敬,如: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明显不如原作,不服,再来:

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

还是不行,再试一次:

泽国山围里,孤城水影傍。

……

看到没,所谓聪明人,下的其实也都是笨功夫,只有天赋而不努力的人成不了苏轼,那是方仲永。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的这句名言人尽熟知,在我看来,这句话说的又何尝不是他自己?

没有坚韧不拨、持之以恒地努力与奋进,哪来的这“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千古奇才苏东坡?

/05/

而且,最可怕的是人家不仅下足了笨功夫,还善于找巧方法。

现在一些阅读方法论书籍中经常提到的“分主题阅读”,人家苏同学一千年前就在用了。

他还给独创的这套读书法起了个很拉风的名字——八面受敌读书法。

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每次作一意求之。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意思就是说:要想把书读透,就该一本书做多遍读,每一遍只盯着一个主题去研究。此法虽笨,一旦学成,却可受用无穷,比粗浅涉猎的人,不知高出多少倍。

苏轼读《汉书》用的正是这个方法: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此法還妙在虽威力无比,却毫无门槛,人人可学。

比如我想要全面了解苏轼,读其传记资料时就会:

第一遍研究他的诗词创作,第二遍了解他的政治主张,第三遍探求他为何如此乐观,第四遍梳理他五彩斑斓的朋友圈……

要写这篇文章,我就以“苏轼的学习之道”为主题,再速读一遍。

你看是不是妙哉?

所以说到底,世上没有所谓的天才,有的只是持之以恒的勤奋与巧妙合理的学习方法。

(摘自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