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百万字,字字都是爱

作者:田野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鲜为人知的是,梁启超在忧国忧民、勤奋著书、匡国济世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孙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九个子女均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被人形容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俊才”。

梁启超一生所写家书超过百万字,在这些家书里,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有的只是一位慈祥可爱的父亲和孩子们作亲切的交谈,谈自己的悲喜,谈对子女的相思,即便是谈国家大事和孩子们的学业,笔调也还是亲切的,可谓字字句句都是满满的爱。

【信件摘抄】

我的宝贝思顺:

我接到你这封信,异常高兴,因为我许久不看见你的信了,我不是不想你,却是没有工夫想。

你猜我一个月以来做的什么事,我且把我的功课表写给你看。

每日下午二时至三时在东南大学讲《中国政治思想史》。除来复日停课外,日日如是。

每来复五晚为校中各种学术团体讲演,每次二小时以上。

每来复四晚在法政专门讲演,每次二小时。

每来复二上午为第一中学讲演,每次二小时。

每来复六上午为女子师范讲演,每次二小时。

每来复一、三、五从早上七点半起至九点半,最苦是这一件,因为六点钟就要起来。我自己到支那内学院上课,听欧阳竟无先生讲佛学。

此外各学校或团体之欢迎会等,每来复总有一次以上。

讲演之多既如此,而且讲义都是临时自编,自到南京以来(一个月)所撰约十万字。

张君劢跟着我在此,日日和我闹,说:“铁石人也不能如做”,总想干涉我,但我没有一件能丢得下。

【信件解读】

这封信节选自1922年11月26-29日《致思顺书》。一般说来,中国父母比较不擅于表达对子女的关爱思念之情,或者说,表达的方式比较含蓄。梁启超则不然,他对子女的爱是形诸笔墨的。在称呼上,梁启超的家书打破了“字谕某”,或僅呼其名的方式,而代之以“我的宝贝思顺(梁氏长女)”,“小宝贝庄庄(梁氏二儿)”,有时则迳称“大大小小的一群孩子们”,足见其舐犊情深。他在1927年6月15日《给孩子们书》中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这种“十二分热烈”的“爱情”,在梁氏家书中随处可见,用“笔锋常带感情”来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这封信中,梁启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自己一个月以来所做的事,像是在故意向女儿“炫耀”自己的勤勉能干,其对女儿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这样以身作则的身教,恐怕比一万句空洞的说教都要管用。

【适用话题】爱,要说出口;身教与言教;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榜样的力量……

【信件摘抄】

大孩子、小孩子们:

贺寿的电报接到了,你们猜我在哪里接到?乃在协和医院三○四号房。你们猜我现在干什么?刚被医生灌了一杯蓖麻油,禁止吃晚饭。活到五十四岁,儿孙满堂,过生日要挨饿,你们说可笑不可笑?

Baby,你看!公公不听话,不乖乖过生日还要吃泻油,不许吃东西哩!

我这封信写得最有趣,是坐在病床上用医院吃饭用的盘当桌子写的,我发明这项工具,过几天可以在病床上临帖了。……我写这封信,是要你们知道我的快活顽皮样子。

【信件解读】

这封信节选自1926年3月10日《给大小孩子们书》。这样带有幽默而又亲切的“父示”,在中国家书中是不可多得的,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时年54岁的梁启超那富有孩子气的“快活顽皮样子”,更能鲜明地感受到先生那乐观洒脱、从容自适的生活态度。

家书所采用的语言风格也值得我们注意。梁启超晚年给孩子们的信,有极生动活泼的白话,这种“明白如话”的文字是“至亲无文”最好的说明。如1922年12月2日《与思顺书》中,有这样的话:“我的宝贝思顺……我很后悔,不该和你说那一大套话,只怕把我的小宝贝急坏了,不知哭了几场?”又在同月8日的信中,以“怎么啦!吓着没有?”起头,同月18日信中又有“我又想起你来了,说不写信又写了。”这样的文字,使书信成为“对话”,而不是“独白”。

【适用话题】面对苦难;学会乐观;心灵的对话;从容的底气……

【信件摘抄】

你的天才到底怎么样,我想你自己现在也未能测定,因为终日在师长指定的范围与条件内用功,还没有自由发掘自己性灵的余地。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两三年来蛰居于一个学校的图案室之小天地中,许多潜伏的机能如何便会发育出来,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顿一趟,便发生许多刺激,区区波士顿算得什么,比起欧洲来真是“河伯”之与“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伟丽之美相比,那更不及万分之一了。然而令你触发者已经如此,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怀,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也。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怎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信件解读】

这封信节选自1927年2月6日-16日《致孩子们书》,这段文字是梁启超写给长子梁思成的。当时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了三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画图绘制,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画匠,而不符自己当年的理想,向梁启超诉说了困惑。梁启超回信开解,引用曾国藩名言鼓励梁思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教育其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正是在父亲梁启超的谆谆教诲下,梁思成终于学有所成,成为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学家,而他与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更是传为美谈,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适用话题】别急,慢慢来;耕耘与收获;一生只做一件事;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