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外国人来纪念我们的大师

作者:老铁

  2018年1月13日,Google首页将封面改成“GǔGē”以纪念“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诞辰112周年。然而,很多人表示,这算不算一种悲哀?因为在同一时间,对于这位中国的语言学大师,国内媒体却选择了沉默。在部分人看来,这位中国人的大师或许更应该由国内的主流平台来主动发起纪念。然而他们的沉默和被动,让这部分人感到了失望。他们失望国人居然要通过一个外国网站的提示才能想起周有光这样的中国大师,也失望更多的科学家和伟人在国人心中,已经只剩下一些“奇闻逸事”和刻板印象。而对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也从所知甚少变成了只字不提。

  比如杨振宁。2017年7月,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国人却骂他“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加入美国国籍”,现在又“回国养老”“对国家没贡献”。在恶意揣测和骂声中,骂杨振宁的人既失去了对别人私生活的尊重,也没有对科学最基本的尊重。

  有人问:杨振宁几乎大半辈子都在美国,他对中国有什么贡献?他的贡献,又岂是国界能够限制的?作为首屈一指的世界级科学大师,杨振宁几乎拿到了一个科学家所能拥有的最高荣誉。但部分国人对杨振宁的认识和评价,却仍更多聚焦于他的私生活。

  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体育、科学、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彻底枯萎。”

  我们对那些在各个行业真正做出贡献的人,除了他们的奇闻逸事,又了解多少呢?那些被Google和外国人隆重纪念的伟人,我们对他们毕生的努力又了解多少呢?2012年1月18日,为了纪念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万古蟾的112周年诞辰,Google首页将封面改成由万籁鸣联合导演的《大闹天宫》。我们后来看到的各种版本的孙悟空,就是在这个版本里奠定了经典形象。今天,谁都知道孙悟空,但知道这个版本的《大闹天宫》出自万氏兄弟的人却寥寥无几。那些本该由我们来主动纪念的作品和伟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有出现在国外的平台上时,才被我们记起。

  为何总是外国人来纪念我们的大师?这体现了他们对知识和科技的一种尊重。而周有光、杨振宁和万氏兄弟等现象的背后,却是中国科学家们一段无奈的过往。不难发现中国顶尖科学家很多都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原因得从几十年前说起。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加之在学科上的建设不足,不能满足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但在祖国具备科学研究发展实力后,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1000多名留美学生为了祖国的未来,不畏艰辛回到祖国,成为建设中国的中流砥柱。

  我们常说,艺术是无国界的,科学又何尝不是呢?一切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美好创造与劳动成果,都是没有国界的。比如物理化学,比如绘画艺术,又比如汉语拼音。正是由于周有光先生和其他专家在汉语拼音上做出的卓绝贡献,才创造了汉语迈向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科学家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为人类谋福利而奋斗。他们奋斗终生,虽不是为了被后人铭记,但享受着这些成果的我们,不应该通过他人的提醒,才将他们记起。

  (摘自微信公众号“北美留学生日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