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有多样,微创新“囧”了!

作者:李凤成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创新的多种形式,他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材料二:2017年9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特瑞思药业总裁、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吴幼玲提出,所谓“微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实际情况。而距离真正做到生物药的创新,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反,泰诺麦博生物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廖化新则认为,有时候“微创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思路解析】

  本道题的题面由两则材料组成。对于多则材料作文题,同学们可以运用“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寻求立意突破口。

  在该题当中材料一实际上是材料二的“参照物”,因而立意重心在材料二上。具体立意角度如下:

  一、辩证角度。1.微创新要力避“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只有做到表里兼顾才有价值。2.“微创新”有无意义应看主体的目的。3.微创新是量变,不是质变。

  二、肯定角度。1.微创新是实现“善治”的量变基础。2.微创新是脚踏实地的真作为。3.有微创新,才有团体的创新。

  三、否定角度。1.微创新是散兵游勇,缺乏系统性。2.与其要微创新,不如追求颠覆式创新。3.微创新只是借鉴他人成果罢了。突围角度一:勾连经验,形象更鲜明

  名師支招:作家们在塑造形象时,运用多种手段追求形象的鲜明、动人。勾连经验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段,特别是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勾连经验最有利于“速构”。【佳作赏析】好一道金陵老鸭粉丝汤!

  □一考生

  在我们当地,一家名为“金陵老鸭粉丝汤”的小吃店颇有名气。小吃店店面不大,占地四十平方米左右,装潢也十分普通,生意却异常火爆。火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张地说,您要是过了饭点十来分钟再来到这家店,您就得在店外干等了,因为店内肯定座无虚席。即使现在大冷的天气,在饭点时您来到这家店,肯定会看到,有很多人在冒着寒风心甘情愿地等呢!

  这家店如此火,到底有何秘方?

  原来店主夫妇在食材上以及烹制方法上做了一些改良。店主夫妇将之前学到的制作卤味鸭脖的手艺用到了制作鸭血粉丝中的配料鸭肠、鸭胗、鸭肝上,所以店主夫妇家的鸭肠、鸭胗、鸭肝味道显得与众不同,口感更美味。店主夫妇还采纳了一位资深食客的建议,在每碗鸭血粉丝汤中增加了一汤匙蒜泥。卤制的鸭肠、鸭胗、鸭肝在蒜泥的配合下,香气扑鼻,鲜美可口。我每次吃,连汤也会喝个精光。

  蒜泥,特别加工的鸭肠、鸭胗、鸭肝,小小的创新造就了本地最美味的鸭血粉丝汤,我惊叹于店主夫妇的智慧,难怪有人说,美食里也有大学问咧!

  店主夫妇还给店里安装了无线网,别小看这一小小的改变,它也是小店吸引顾客的有效手段之一呢!现在很多人到了新馆子,吃饭前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向服务员或者老询问无线网的密码。您试想一下吧:一边吸溜着美味的粉丝,一边欣赏着自己喜爱的节目,是不是很美妙呢?

  店主夫妇也是深谙经营之道之人,他们迎来送往,脸上始终挂着和气的笑,让人内心暖暖的,听他们说话也能消除我学业中的紧张感呢!

  人们常说,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就像这家鸭血粉丝店的店主夫妇一样,追求鸭血粉丝美味的极致。

  好一道金陵老鸭粉丝汤!名师点评

  1.鸭汤好喝,对比有招。作者以鸭血粉丝汤常见的食材做参照,紧扣“微创新”突出了文中小店制汤的与众不同之处,令读者信服。2.调动经验,文章真切。在本文中无论是美食的食材,还是出新的地方,作者都写得清清楚楚,足见作者观察之细致。突围角度二:移花接木,别致有味

  名师支招:中国有代表性的古典建筑一般都会在正门后建有屏风,这体现了古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同学们的作文中最好也要有一块“屏风”,也就是作文不要一味生硬地从正面入手,侧面入手移花接木,文章会多一份别致的味道。【佳作赏析】苇草·川剧变脸

  □一考生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句话既指出人类有着平凡的如苇草的特质,又指出人类在平凡的躯体下蕴藏着的无穷的智慧力量。最能体现人类智慧力量的就是人类的创新。

  创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古至今,钻木取火、仓颉造字、万里长城、蒸汽机、苹果手机、移动支付都称得上是创新,而最近在人们当中流行的所谓的“微创新”,个人以为还是要慎重看待。

  所谓“微创新”,就是对已有的事物做出一些细小的改善。典型的“微创新”如智能手机后背的“支架”的演变:起初这个小装置为吸附式,借助外部的大气压把吸盘压在手机上,后来这个小装置被设计成了带胶指环式,用户只要在手机后背找好位置,将小装置粘上去,就可以用好长时间。相较于之前的吸附式,带胶指环式无疑是进步,因为用户不用再三番五次地把因为漏气而掉下来的吸盘支架装在手机上了。以此来看,细小的改善不是很令人赞赏吗?

  然而,因为这些“蝇头小利”,有人就将“微创新”推崇到非此不可的地位就有待商榷了。还有人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来对“微创新”加以肯定。首先我想说,我同样认为习总书记的论断是无比正确的,但是用习总书记的这几句话来证明“微创新”无比正确的话就不严密了,因为习总书记说的只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用更长远的目光来看,“微创新”不是长久之计。众所周知,“微创新”的实质就是借鉴,这和所谓的“炒冷饭”有什么区别?不久前已遭执法部门明令禁止上市的网红饮料“咔哇潮饮”竟有代理更换了外包装招摇上市,这样的“微创新”值得效法吗?自然是不能。

  当今中国要打造“创新型国家”就不能满足于“微创新”的小打小闹,而要追求颠覆性的创新。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杭州开办了首家运用阿里自身技术运营的无人超市,虽说最终暂停了运营,但马云的勇气可嘉,这种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挑战精神正是当今中国打造“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我相信“无人超市”一定还会火起来。

  很多人都喜欢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漫步”,认为这种舞蹈慢得够酷,这种美我也是欣赏的,但我更喜欢川剧变脸,因为它总给我焕然一新的感觉。“微创新”就好比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漫步,颠覆性创新就好比川剧变脸,美丽中国变起来吧!名师点评

  1.移花接木,设喻精巧。本文用太空漫步和川剧变脸来比喻微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实在巧妙,世人熟知太空漫步的慢、川剧变脸的快,作者移花接木,令人眼前一亮。2.理性十足,逻辑严密。作者认为人们要慎重看待“微创新”,这是很辩证的观点,同时作者在主体部分条分缕析,难能可贵。突围角度三:“攀高枝”——借名人名篇打call

  名师支招:同学们一定看了不少满分作文,在这些满分作文里通常会有名人名篇坐镇,这确实是一个“套路”,在写作中同学们不仅要用好这个“套路”,还要学会“做大做强”,让名人名篇“搀着”自己走路。【佳作赏析】美在九万里

  □一考生

  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两种鸟,分别叫作蜩与学鸠。这两种鸟不能理解大鹏为何追求九万里的高度,只满足于“抢榆枋而止”,目光之短浅令人发笑。

  当下很多产业领域流行“微创新”的理念,这种因为有些许进步,就沾沾自喜的现象,窃以为正有类于二虫的自鸣得意。战国时期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真正的创新正该是千里之外的风景,乃至“九万里”高度的风景,所以“微创新”可以有,但切不可深陷其中,自欺欺人。

  真正的创新、颠覆性的创新靠什么?首先当然是主体的实力。庄子笔下的巨鲲和大鹏有着巨大的身体,它们之所以能遨游天地,见识到与蜩、学鸠不同的风景,与它们的“庞大身家”不无关系。《红楼梦》的第七十回,群芳在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薛宝钗在《临江仙·柳絮》中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两句词为人欣赏,但要看到的是,柳絮终究是柳絮,它绝不可能生出翅膀来,没有了好风,它只能湮没在尘埃中。

  实现颠覆性的创新还需要主体的勇气。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放射着永恒的光辉,且不说是否有后来者,在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她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并且为其步步为营,不正是彰显了勇气的巨大能量吗?坐在輪椅上的霍金,仅剩两根手指,硬是敲出了《时间简史》,进而告诉人们黑洞的秘密。他的身体是残疾的,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勇敢地探索宇宙的深处,最终站在了宇宙物理学的最高处,勇敢造就新的奇观!

  颠覆性的创新还很难离开机遇。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机遇是多么重要:一片叶子因一阵风吹过,被吹到了天上,到了天上,叶子开始嘲笑栖息在电线杆上的鸟;很快,又一阵风吹过,叶子被吹落到水坑里,紧接着被牛踩进淤泥,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个小故事中叶子凭风而起,因风而落,却在风中忘记了自己没有翅膀的事实,最终消失不见。人们要真创新就不能错失良机。

  三国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忧心东风不至,我想当一个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勇敢尝试,努力攻克前行路途中的困难,就不必愁“东风”不来,因为人们常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斥鷃嘲笑大鹏:“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追求真正创新的人目光是长远的,他们具有沟通未来的瞳孔。

  创新者们不卑不亢,在灯火阑珊的地方,做自己的帝王!

  名师点评

  1.依托名篇,借鸡下蛋。作者依托庄子的名篇《逍遥游》发己之想,将“微创新”比作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譬喻新颖,在此基础上作者鲜明地表明自己的主张,很机智。2.思路清晰,结构严密。文章思路清晰,前两段引出话题、提出观点,主体三段深入探讨实现真正的创新的要素,最后三段联系史实再次回扣观点,结构严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