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写好人物心理

人物心理描写是指刻画人物内在精神世界,描述人物思想感情和思想斗争历程的一种写人方法,是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灵世界、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中心思想的主要手段之一。人物内心世界是无声的语言,罗曼·罗兰曾说过:“真正的生活是内心的生活。”描写人物心理就是要透过心灵的窗户,去窥视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变化,生动地再现其神采与风貌,让人读之情味独具、回味悠长。行文中,我们要驱遣想象,动情描摹,化无形为有形,使内心活动历历在目,鲜明地突显人物形象,有力地突出文章中心。如果把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刻画好,人物的“颜值”就会更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文章中加入心理描写吧!

一、内心独白,表现人物心理

心是一个人的灵魂,要写好一个人,写“活”一个人,必要的一点就是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心独白就是让心灵说话,直接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描摹,把人物所思所想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折射人物的个性品质,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完整、丰满和真切。

如《窃读记》一文中写道:“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段话以“自语”的方式独白,描写“我”因下雨不能回去而发愁,同时又为窃读而感到欣喜的心情,看似矛盾,实则是“我”当时心里的真实写照,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突出“我”喜爱读书的程度。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角色替换,将自己代入故事情境中,与主人公同喜、同悲、同忧。

二、梦境幻觉,影射人物心理

梦境幻觉法是心理描写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或通过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况下所产生的幻觉,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梦境、幻觉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密切相关,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是思想意识的变形图画。它怪诞离奇,却曲径通幽,折射出人物的心愿和思想感情。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的描写:“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祖母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祖母!’小姑娘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祖母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像白天一样明亮……”

这段文字用梦幻巧妙地发出心灵的呼唤。小女孩眼前出现的种种幻觉,实际上就是她的心理活动。作者借助生动的幻觉描写,充分展示了小女孩在饥寒交迫、濒临绝境之际对温饱、光明、幸福的渴求,揭露出社会的冷酷、黑暗和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三、直接刻画,表现人物心理

直接刻画,让人物与读者直接交流,仿佛面对面地谈话,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完整、丰满和真切。这种写作方法明显的标志就是句中常含有“想”“心想”等关键字眼,“想”字或出现在人物心理活动之前或之后。心理活动一般不会很长,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一文中写道:“‘人生来是不能被打垮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垮。’我后悔刺死了大鱼,他想。现在大敌当前,我又丢了钢叉。灰鲸鲨残暴而有能耐、强大而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他想,也许我只不过比它多几件武器而已。”

这段心理描写简洁而富有力量,映射出老人坚强不屈的意志,直击读者心灵。

四、自然景物,折射人物心理

一个人以不同的心情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强烈的主观感受。把这些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心情忧郁者的眼中没有晴天,心情开朗者的心里永远阳光明媚,因此人物的性格、情绪一般都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加以反映。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如老舍《月牙儿》一文中的一段描写:“这是个春天,我只看见花儿开了,叶儿红了,而觉不到一点暖气。红的花只是红的花,绿的叶只是绿的叶,我看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一点颜色;这些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

这里既是写景,更是写人,通过一个被蹂躏被践踏、处在社会底层苦恼人的眼睛去看春。虽然也有绿叶红花,但不过是个“凉的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物的悲苦心情更真切地表现出来。

每个人都会有紧张、害怕、伤心、激动等情绪,要把这些心情写清楚,就需要加入适当的心理描写,如“心想”“仿佛看到”“仿佛听到”,或者加入幻觉描写。大家学会了吗?赶快为你的文章加上引人入胜的心理描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