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班里的“邋遢王”》升格指导

原文展示

班里的“邋遢王”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韦庄学校六年级(1)班 雷虎鹏

我们班的雷珂是一个“邋遢王”。他做过的邋遢事太多了,我说两件你听听。

那天放学,数学老师让我们准备文具。他回家向妈妈要了10元钱,买了圆珠笔、铅笔、橡皮等,可等他气喘吁吁地赶到教室,坐到座位上时,却猛然发现刚买的文具全都不翼而飞。他无可奈何,只好慌忙跑回家,挨了妈妈一顿骂,又要了10元钱,重新买了文具。可等他再次回到座位上时,这才发现原先买的文具在他的裤兜里呢,弄得他哭笑不得。

这不,都上语文课了,贾老师已进入教室,可他还没找到语文书。瞧,他的桌面上大书压小书,小书压本子,本子下面还有几根辣条,旁边堆着一摊瓜子皮。这时,他比热锅上的蚂蚁还慌张。好在贾老师只顾讲课,没留意他,否则他非得挨批不可。他一边将身子坐端正,装模作样听老师讲课,一边眼珠滴溜溜转,寻找着语文书。就这样过了大半堂课时间,他又开始行动起来,终于在数学练习册下面找到了语文书。可当他打开书时,“丁零零——”下课铃响了。

他真是一个“邋遢王”啊!

开头虽点明了文题,但写得太简单,不够吸引人。

此处的过渡句写得不错,但还是不够吸引人。

这两段围绕邋遢这一人物特点,通过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但详略不分,写得不够细致。

结尾虽照应题首,但没有表明心声,没有深化习作主题。

编辑诊断

习作写的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同学——“邋遢王”,选材典型,结构完整。美中不足的是,开头写得太简单,中间的过渡不理想,对典型事例的描写也不够细致,结尾没能升华习作主题。

建议从以下4方面进行修改:

(1)修改习作开头,再现人物形象,吸引读者眼球。

(2)将过渡句改为过渡段,使上下文衔接得更自然。

(3)围绕邋遢这一人物特点,详细描写第二个典型事例,突

出人物形象。

(4)修改习作结尾,不仅抒发心声,还能升华习作的主题。

升格佳作

班里的“邋遢王”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韦庄学校六年级(1)班 雷虎鹏

“哎呀,我的文具盒怎么又找不见了?”谁在喊呢?还能有谁?不正是我们班的“邋遢王”雷珂吗?瞧他,俊俏的鸭蛋脸上总是抹着 “高级化妆品”——沾着些脏东西,嘴唇上时常涂着蓝唇油——抹着些蓝墨水,一双小手乌黑乌黑的,让人联想到他可能刚刚摸过黑煤球。

说起雷珂做过的邋遢事,那真得大书特书一番。不信?请读下文。

那天放学,数学老师让我们准备文具。他回家向妈妈要了10元钱,买了圆珠笔、铅笔、橡皮等,可等他气喘吁吁地赶到教室,坐到座位上时,却猛然发现刚买的文具全都不翼而飞。他无可奈何,只好慌忙跑回家,挨了妈妈一顿骂,又要了10元钱,重新买了文具。可等他再次回到座位上时,这才发现原先买的文具在他的裤兜里呢,弄得他哭笑不得。

这不,都上语文课了,贾老师已进入教室,可他还没找到语文书。瞧,他的桌面上大书压小书,小书压本子,本子下面还有几根辣条,旁边堆着一摊瓜子皮。这时,他比热锅上的蚂蚁还慌张。好在贾老师只顾讲课,没留意他,否则他非得挨批不可。他一边将身子坐端正,装模作样听老师讲课,一边眼珠滴溜溜转,寻找着语文书。就这样过了大半堂课时间,他又开始行动。他把头压得低低的,躲在前桌身后,悄悄翻起书。老师讲课声一停,他马上停止动作,坐正假装听课。等老师讲起课,他又开始行动。过了很长时间,他终于在数学练习册下面找到了语文书。可当他打开书时,“丁零零——”下课铃响了。他像个醉汉似的,脑袋一下子耷拉下来。

唉,雷珂呀雷珂,你什么时候才能将这顶“邋遢王”桂冠丢到太平洋里去呢?

开头先声夺人,引出所写人物,巧点文题,吸引读者阅读。

此处外貌描写紧扣人物特点,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活泼。

本段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引出典型事例。

这两段围绕邋遢这一人物特点,通过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且详略得当。“略”写得清楚明白,“详”写得生动形象。

以问句结尾,写出小作者的心声。

编辑点评

本文有三大特点:首先,文题诱人,以《班里的“邋遢王”》做题目,十分吸引读者眼球,并为全文设置了悬念;其次,小作者抓住人物邋遢这一特点,通过两个典型事例予以表现,且详略得当,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文中巧借一些词语,使语言不但幽默风趣,而且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