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大师——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谁

在19世纪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以幽默辛辣的笔触,批判着美国现实社会,成了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这位幽默大师叫作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著名作家。他有名到什么地步呢?连美国的文坛硬汉海明威都说:“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

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的马克·吐温少年时丧父,他在小学毕业后就一直到处打工,做过工厂小工、淘金者、矿工和密西西比河上的领航员。他写过一些幽默小说,渐渐有了名气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百万英镑》《竞选州长》,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作品里,他批判着人性的丑恶,也讽刺着封建阶级,以“幽默”与“讽刺”的语言风格,形成了美国本土文学流派。

马克·吐温不仅是位幽默作家,还是位出色的演讲家,他曾举办全世界巡回演讲,场场都座无虚席。

了不起的影响力

马克·吐温生活在19世纪到20世纪交替的美国。他一直致力于提倡作家遵循运用人民的语言,描写人民的生活这样的原则,如实展现美国人民和美国生活,写出伟大的美国小说。他自己一生都遵循了这样的主张,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大多是具有美国乡土气息的小说,他的风格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口语化的先河,美国评论家评价说:“马克·吐温是独一无二的,无法相比的,他是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2006年,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做了一个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排行榜,马克·吐温位列第16。

人生超级剧场

我的童年

1835年有两件大事,一是地球人目睹了哈雷彗星的出现,二是我出生了。我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一个小乡村里,爸爸是一个律师,家里算上我,有7个小孩。我爸收入很少,所以我家的经济情况非常糟糕。

在我还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得不经常帮忙打工补贴家用。童年的时光虽然贫苦却非常快乐。有一次,我和好朋友吉姆·沃尔夫在房间里睡觉,可屋顶却有两只野猫一直喵喵叫,吵得大家都睡不着,于是我想了个法子——激将法,我故意问吉姆:“嘿,你敢不敢去把那些吵人的猫赶走?”吉姆一开始不愿意,我三言两语就激得吉姆一跃而起,去屋顶抓猫了。不过结局不太乐观,猫没有抓到不说,吉姆还从屋顶跌进屋子里。那屋子正在举行宴会,从天而降的吉姆可把一群正在欢腾的人吓了一大跳。

后来我长大了,把这件事写成了《吉姆·沃尔夫捉猫记》,还赚了25美元的稿费。感谢吉姆!

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事在我11岁那年发生了——我的父亲去世了。于是我上完小学后,就没有再去上学,而是开始了正式的打工生活。我做过印刷厂的学徒,给乡民们送过报纸,还当过排字工,做得最久的工作就是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和领航员了。

走上写作之路

做排字工的时候,我才16岁。看得多了,我也会写些东西去投稿。我的哥哥创办了一本《汉尼拔杂志》,我也会给他写些草稿,当作是锻炼文笔。17岁的时候,我终于在波士顿一本幽默周刊《手提包》上发表了处女作《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这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我。

22岁左右,我在密西西比河的轮船上当领航员,这是份很有趣的工作。轮船上的乘客来来往往,我能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闲来无事,我就会默默地观察他们,揣摩他们说话的语气与口吻。这对我之后的写作非常有帮助,读者总说我的小说语言非常真实。

26岁,我离开了轮船,去了西部内华达,开始了我的创业致富梦。我从事过木材业,也做过矿工和淘金者,不过非常遗憾,全都失败了。垂头丧气的我迫于生活,又提起了笔,开始以写文章为生。1863年,我开始以“马克·吐温”这个名字发表文章,虽然还没什么名气,但也时常能在报纸上看见它。

好运气在1864年降临。这年我去了旧金山,认识了两位作家——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说家布·哈特。这两位善良的先生在当时已是有了一定名气的大师,对我这样的无名小卒,他们竟然没有吝啬指导、鼓励我,还在写作上给了我很多帮助。第二年,我写出了一篇幽默小说《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一家杂志采用并发表了它,谁能想到,这篇小说竟然成了我的成名作,我一下变成了全国闻名的作家。

从此,我开始了为杂志撰写幽默文章的创作道路。

说说我的笔名吧

一定有很多人想知道我的笔名“马克·吐温”是什么意思吧?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深意,它有两个由来。

早年我在轮船上当领航员的时候,经常需要与搭档测量水深,我的搭档每次测量完,就会叫着:“Mark Twain!Mark Twain!”在航行术语里,这是“两个标记”即“水深两英寻”的意思(英寻是英制单位,1英寻约等于1.8米),也就是说,那里水深大约3.6米,这也是轮船航行的安全水位。听搭档叫得多了,我很自然地拿来做了笔名。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对我的船长塞勒斯心怀愧疚。“马克·吐温”起初是他的笔名,他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船长,常会为报刊撰写一些介绍密西西比河的文章,发表时的笔名就是“马克·吐温”。结果有一次,船长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一时兴起,模仿着他的笔调写了一篇尖刻的讽刺小品,没想到我这个玩笑之举伤了老船长的心,他再也没有写过文章,“马克·吐温”消失了。我非常愧疚,写作时便再次使用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虽然那时候老船长已经过世了,但这是我对老船长的真心歉意与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