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丝语,道不尽的温情

每到春来,嘉兴老家的门前屋后,到处飘散着桑叶的清香。春蚕细吐生命的精华,延续着嘉兴丝绸的发展。

丝绸虽然轻薄,却传承着厚重的文化,一丝一缕总关情。

儿时,秋分过后,天气开始转凉,奶奶便会邀请邻家奶奶们来帮忙,为家人准备蚕丝被。我总是喜欢搬个小椅子坐在旁边,睁大了眼睛看她们制作。竹架上挂着一串串手工拉好的绵兜,白若凝脂,轻若浮云。奶奶取下绵兜,与邻家奶奶们一起在长桌上拉起丝绵。白白的丝绵,一层又一层,均匀地叠加起来。看着丝绵层层变厚,我总会禁不住诱惑,自以为是地帮着忙儿。尽管有时我会笨拙地将蚕丝扯乱,但奶奶们还一个劲儿地夸赞:“好厉害,这么小就能帮忙啦!”朴素的言语中溢满了包容。在奶奶们左翻右扯下,拉好的丝绵竟然巧妙地滑入了被套里。祖辈们亲手缝制的蚕丝被,温暖而舒适,有了它,再冷的寒冬都无所畏惧!

如今,丝绸文化的发展孕育出了新的奇迹。一天,我和家人有幸来到桐乡市的一家纺织公司,目睹了新科技下的丝绸样态。

“哇,有黄色的蚕茧呢!”见惯了白色蚕茧的我,忍不住驻足观赏,想要琢磨透其中的奥秘。只见一个个胖乎乎的蚕茧在织工们熟练的操作下,“争先恐后”地涌入了制绵机器。织工左手一翻,右手一捞,蚕蛹不断与丝绵脱离,不一会儿,神奇的机器竟“吐”出一张大丝绵,我忍不住惊叹:“这速度真没说的,一定能将温暖传送给更多的人!”

蚕丝变化万千,温暖的蚕丝被、柔软的丝绸衣、凉爽的蚕丝席、轻薄的蚕丝面膜……越来越多的丝织品,诉说着嘉兴丝绸的悠久故事。

看着展厅里的一件件丝织品,我不禁又想起了奶奶:老一辈人灵巧的双手翻弄着丝绵,延续着丝绸的温情。而今,新科技的有力创造,丰富了丝绸底蕴,更是传承了中国文化!

(指导教师:蔡妙娟)

丝绸之路

嘉兴有着“丝绸之府”“中国绸都”之称,丝绸资源极为丰富,丝绸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年的历史,其中包括栽桑、养蚕、缫丝、剥丝绵以及丝织机具、织物设计和织造。嘉兴是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社区和保护责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