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丝绸的故事

那几条终日只知埋头狠吃桑叶的蚕,让人彻底失去了耐心。我把装着蚕的盒子塞到了爷爷手里,抱怨道:“爷爷,还给你,我不养了!”

爷爷笑呵呵地招呼我坐下,说要给我讲个故事。“远古时代有一个美丽的女人名叫嫘祖,有一次,嫘祖在桑树下喝水,树上的野蚕茧掉入水碗中,她用树枝挑起时挂出了蚕丝,越搅越多,越拉越长……”我不耐烦地起身,打断爷爷:“这个故事我听过很多遍了。”爷爷并不恼,说道:“那我给你讲个新的故事,一个关于咱们无锡和丝绸的故事。”

不管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没有途经无锡。无锡和丝绸有什么故事?我很好奇。爷爷清了清嗓子,说道:“江南地区素有植桑养蚕的传统,尤其是无锡的丝绸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为无锡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要知道,中国丝业博物馆就在无锡啊!”爷爷言语间全是自豪。

跟随着爷爷的讲述,我才知道,二十世纪初,缫丝、纺织和面粉产业是无锡三大支柱产业,无锡一度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丝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产业转型,缫丝工业在无锡成了“明日黄花”。当年最著名的永泰丝厂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化身为迎接四方游客的博物馆,就是如今的“中国丝业博物馆”。

“等你养的蚕结了茧,爷爷带你去参观中国丝业博物馆。”

有了爷爷的许诺,再看那几条只知埋头狠吃桑叶的蚕,突然觉得它们变得可爱可亲了。此后,我到处寻找最鲜嫩的桑叶,擦干后耐心地用剪刀剪成条状喂食蚕宝宝。我日复一日地重复做着这些事,它们也慢慢结茧了……

我如愿来到了中国丝业博物馆。庭院里绿草如茵,有两位民国装扮的蚕茧女雕像,一坐、一站,格外引人注目。坐着的那位,正从木桶里抽出蚕丝,卷绕于丝筐上;站立的那位,手里端着竹匾,里面满是白花花的蚕茧。

这里已经没有了织机声,当年丝织业的繁盛早已定格在历史中。但是,丝绸的文化就在这里,等待着人们走近,倾听一段永远不会凋零的故事!

(指导教师:孟尔琴)

丝绸之路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盛产丝绸,无锡刺绣简称“锡绣”,相传有两千多年历史。明清时期,锡绣盛行,家家有绣绷,是广泛流传的中国民间工艺和家庭副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锡织工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针法,积累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技法。如今,锡绣已经和绘画一样,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技艺,保护它就是保存一种人类历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