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成材”

余秋雨说:“生命,是一树花开。来时,繁华满枝;去时,残花凋零。”所以人这一生,就如一棵树,在岁月的年轮渐次厚重中,慢慢地成长。到最后,或是成材,或是平庸,但是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就在繁华与喧嚣中,在一圈圈的年轮上刻下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那是凋零之前曾经精彩的证明……

读过女儿的这篇《一棵柳树旁的故事》,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生理也是心理上的。树与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让我们明白: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他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每一个阶段,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棵树,从种子萌发,到幼苗崭露头角,再到参天大树,它的每一个阶段都象征着孩子的成长历程。刚刚萌发的种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正如一棵树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需要家人、老师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这些就像阳光和雨露一样,给予孩子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孤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面对问题,学会承担责任。就像树一样,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后,会变得更加坚韧和顽强。当孩子长成参天大树时,已经拥有了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追求梦想。枝叶繁茂,象征着孩子的成就和收获。那一圈圈年轮,记录着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然而,成长并不意味着结束,树需要不断地修剪和调整自己的姿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样,孩子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在《一棵柳树旁的故事》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是判定树是否成材的一种思考。惠子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庄子的回答是:“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简而言之,就是大而无用,不碍逍遥。对树如此,孩子亦是如此。我们总是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做一个有本事的人、有影响力的人。其实,做一个有品格、三观正但却没有“大用”的普通人,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只要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何尝不是一种平庸的“成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