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作文“________的滋味”素材运用指导

作者:金芳芳

【2018年中考作文备考试题】

生活中,也许是母亲精心烹饪的一碗羹汤,也许是寻常巷陌中的一种特色小吃,总有一种食物的滋味,让你感动、惊喜、沉醉,或反复品尝,或魂牵梦萦。每当想起一种食物的滋味,总能勾起我们的口腹之欲,更能牵引出与之相关的故事、情感、文化与精神。请以“ _________的滋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名师题解】

“滋味”一词,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某种食物的滋味。食物除了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外,其美妙又迥然各异的滋味又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情感与思考。或恬淡或浓烈或家常或惊艳,食物的滋味总是烙印在我们记忆的深处,使人魂牵梦萦。

具体写作中,我们要通过叙事来说明,某种食物到底有何种滋味,要明确是甜,是苦?还是其他味道?同时,我们要告诉读者,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滋味。比如,它的制作工艺很繁复,或者是它的味道本来是很平常,但是因为里面融进了亲人的爱、朋友的情、陌生人的关怀,而显得滋味很特别,让人难忘。要从生活中选材,要写事件,写自己参与的事件。看来的、听来的、间接知道的事虽然也可以写,但缺少真切感受,不能感染人。对“滋味”的揭示,最好在文章的结尾,总结点出这种味道给人的启示,在以后生活中还有怎样的影响。

其次,用足描写。本题以小见大,由浅见深,发挥空间广阔。学生写作中除了要生动描摹滋味的独特难忘,更要注意挖掘滋味背后的独特含义,抒发真挚的情感,进行理性的思考。具体写作时,我们必须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中那些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场景、画面、镜头。

【推荐素材】

素材一: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最后一颗硕果,同时它也是意识流类文学作品的开端。小说开卷,“我”从床上醒来,在梦幻般的状态中千思百想集于心头。这时,由于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使“我”回忆起小时候在姑妈莱奥妮家生活的情景。这不仅引出了叙述者的家庭身世和个人经历,还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说的内容就这样逐步推进开来。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食物的滋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块童年时品尝过的小糕点,居然成了一本鸿篇巨制小说的开场中的核心,并在结尾再度重现。“玛德莱娜”这种点心的滋味,在该小说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这种感受,也必定能引起我们极大的共鸣,记忆深处的某种滋味,和我们的某段人生时光水乳交融,让我们不断回首、回味。

素材二:《隨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写的烹饪学著作。袁枚还是大美食家,被后世学者誉之为“食圣”。《随园食单》是他72岁时写的一部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曾多次再版。虽说是“食单”,但它又与单纯的烹饪技法书迥异,身为文学家的袁枚将其写得活色生香,循章法而又摇曳生姿,文笔活脱跳跃,灵动逸出,食单杂记,亦以厨事与人事类比,思想火花扑朔其间,故《随园食单》又可当成一部文学作品来读。

素材点拨:袁枚身为清代文坛性灵派主将,写诗作文为人均是推崇性灵,标扬自我。中国诗学的一些重要范畴和概念都逃不脱一个“味”字,如滋味、意味、韵味、趣味、体味、兴味和品味等,在袁枚这里,论诗与论味、治味与治诗,在哲学美学精神上也是相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滋味的追求,不在于穷奢极欲,而在于格调。这对于当今消费主义和物质享乐思想盛行的时代,很有借鉴意义。

素材三:动画片《麦兜我和我妈妈》中,大表伯受麦太之托暂时照顾麦兜。大表伯很少说话,很闷,连卖的面都只有一种味道。最奇怪的是他摆摊的地方,是些几乎一个人都没有的地方,连苍蝇都好像没见过。在山顶,头顶闪烁的星空,眺望辽远的群山,他给麦兜煮了一碗面:“来这里的人,可能有心事、迷路、很伤心、很烦,如果这时候可以吃到一碗热乎乎的面,闻到一些很熟悉的气味,他们可能会想要回头……每座山都有它自己的声音,每个声音都好听,我很喜欢听土地发出的声音。”

素材点拨:大表伯让麦兜用心感受山顶星空的静谧,品味一碗荷包蛋面的完美。以至于后来,麦兜走遍天涯海角,都深切怀念那碗面的滋味。一碗面能吃出一份快乐,也能引出一个故事。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手法,由物及人,由人及情。

【佳作示例】

麦芽糖的滋味

上海徐汇区西南位育中学 林文杰

“叮叮当,叮叮当”,一位老人挑着担子走在街上,他手里小铁锤敲打着铜锣的脆响,伴随着一声高一声低富有节奏的吆喝,响彻整个小巷。

奶奶和我正在赶往乡下集市的路上,听到那熟悉的锣声就东张西望寻找着那位老人。待到觅得那位老人后,我咽着口水,迫不及待地说道:“来一点!”“好嘞!”那卖糖的老人笑呵呵地放下挑担,从担子里有些泛黄的土布下拿出了用红纸精心包裹的麦芽糖,称了分量,递给了我。我从老人手里接过糖,心里说不出的高兴。麦芽糖啊!这熟悉又陌生的糖!打开红纸,只见琥珀色的麦芽糖在阳光下闪耀着美妙的光泽,清澈透亮,像极了小孩子明亮的眼睛。咬一口,黏软香甜,都黏在牙齿上,嘴一张,白白的牙齿尽被麦芽糖所包裹,无数根糖丝牵连着,含在嘴里,不经意间就化了。麦芽糖馥郁芳香的滋味,仿佛使人置身于田野的麦浪中,和成熟的麦子共同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微风吹来,听着麦子传来的沙沙声,闻着麦子淡淡的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我带着深深的满足感,转头看向奶奶。只见奶奶也正沉醉在这美妙的滋味中,她脸上的线条如此柔和,似乎陷入了某种思绪中。“我们小时候,一听到锣声,心里就像猫爪挠一样,蠢蠢欲动。”奶奶缓慢地和我说起那些往事,“有的时候趁父母不在,我们到处找家里不用的铁器,拿去给货郎换糖吃,买回来把它放在罐子里,藏在床底下,就是舍不得一次吃完。直到它长出黑乎乎的毛,我们就用一根筷子把发霉的地方拨开,吃下面没坏的糖,就这样把肚子给吃坏了。”说到这里奶奶不禁笑出了声,脸上居然出现了我许久未曾见过的活力和神采,像是一个聪慧又有些狡黠的少女,被人发现了调皮的丑事,有些羞赧,又有些兴奋。

“怪不得我小的时候,只要看到麦芽糖,您总会买给我吃。不过,这滋味我确实也很喜欢呢!”我轻声说道。奶奶又叹了口气,说道:“你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什么都不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很多人早就不稀罕这麦芽糖了吧。可我总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糖。”

奶奶的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当下这个物质丰沛的时代,人们的感受能力逐渐退化,在吃这件事上,我们往往追求着新奇的食物,而忘记了眼前的寻常美食,来不及细细品尝和珍惜眼前的滋味。就像这眼前的麦芽糖,滋味依然馥郁芬芳,却早已被各种新奇的食物夺取关注。这是多么让人怅惘遗憾的事啊!

【教师点评】

作者写作以小见大,从和奶奶一起品尝久违的麦芽糖入手,既描写了品尝眼前美好滋味的快乐,又牵引出对往日滋味和往昔生活的回忆和怀念,揭示了麦芽糖的滋味让祖孙二人魂牵梦萦的情感和精神因素,情真意切,娓娓道来,撩动读者心弦。接着,作者更进一层,引到对现代人观念和态度的反思上。至此,作者很好地挖掘了麦芽糖的滋味背后丰富的情感和理性思考,不失为一篇佳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