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著学写作之寄情于景

作者:卢兴治

寄情于景,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这种写法,看似写景,实际上却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寄情于景,是抒情散文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叙事类作品刻画人物、展示情节、描写环境的常用方法。我们中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有时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需要抒情,而借景抒情不失为一种常用的好方法。

借景抒情,常用的笔法有三种,即移情入景、景中藏情和借景抒情。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做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经典呈现】

远山上牛吽吽的叫,似乎着急草长得太短了。旷野上乌鸦用脚向后性急地蹬着,把土刨开,吃着刚发芽的草籽儿。土豆柔软了,因为刚解冻的冰雪,被土粒给吸收进去。空气湿润了,旷野上的呼吸声从这边向那边传响,什么都带着生气,什么都想冒出头来看着。春像个看不见的轻气球似的,把什么都带起来了。石头底下的草籽儿都发出绿色的嫩苗来,硬的土皮就给草芽顶起来,如同一片小盖盖。多么强烈地摇曳着小生命的草儿呀,啮破了土地,踏出了地层,成堆成拉的千千万万地钻出来了。在山的崖角,石岩的细缝,水的湄床,河的浅洲,沙的底,墙的头,古庙的瓦棱,老树的杈丫,草芽都像白色的流苏似的踏出来,娇嫩的像刚洗过澡的少女皮肤似的。草芽,被春风染上了绒嘟嘟的新黄,就像初生的小鹅群一样,东也一窝,西也一窝。

——端木蕻良《早春》

【技法赏析】

这是一幅清新明丽、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作者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将景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作者主要通过对春天的草的描写,着重表现春的生机,特别是作者运用生动的形象来进行比喻,譬如文中把草芽的娇嫩比作像刚洗过澡的少女的皮肤,像初生的小鹅群,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在景物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这是景中有情。

【仿写片段】

当我接近故乡的时候,我看到了故乡苍翠碧绿的树林,远处山峰耸立,山脚下的小溪蜿蜒曲折,缓缓流淌着清澈的溪水,田野里是一片金黄的色彩,成熟的稻穗低垂着头,山坡上成片的玉米地,饱满的玉米棒子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脸膛是红彤彤的,池塘里清澈的水,泛着层层涟漪,有时还会见到鱼儿跃出水面,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有挂满红灯笼似的柿子树,还有梨树、枣树。一个个发红的枣子挂满了枣树,还有那墙角淡雅的桂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经典呈现】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巴金《海行》

【技法赏析】

作者写繁星,紧扣海上夜空的特色,“星也在动”、“那样低”、“摇摇欲坠”,像“无数的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都是船在大海中随波摇荡,作者在舱面仰望星空时的独特感受。此时,船行海上,疾驶异乡,看到满天的繁星,作者自然而然产生思念故国、缅怀往事的感情,但是作者没有直接写这种离情,而是将这种游子的孤寂、渺茫的心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特别是写自己与繁星融成一片、亲密无间——看它们眨眼,听它们说话,在繁星的怀抱中微笑、沉睡,好像一个小孩安睡在母亲怀里。

【仿写片段】

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在水面上,使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晶的。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经典呈现】

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憐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茅盾《茅盾散文集》

【技法赏析】

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中,作家对黄土高原独特的美的欣赏、对劳动人民深沉的爱、对根据地生活的留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炽热而含蓄。作家写景不但抓住景物的特征,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将景物写活了,赋予人的性格特征。这里作家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并且巧妙地将景与情融合,做到两者妙合无垠,情景相协。

【仿写片段】

故乡的四野,放眼望去,到处是各色各样的树,其中数量最多的要算是柳树了。田埂边,河堤旁,房屋的四周,几乎无处不可以生长。或整齐排列,或错落有致,或者干脆毫无秩序。树干有高有矮,枝条却都很茂盛。劲挺如壮士之豪情,低垂似夫子之谦逊;婀娜如裙裾漫舞,飘逸似长发随风。

【经典呈现】

太阳照暖大地,青草在一切没有锄绝的地方死而复生,不但在林荫路的草地上,甚至在石板的夹缝里长出来,绿油油的。桦树、杨树、野樱树长出发粘的和清香的树叶,椴树上鼓起一个个快要绽裂的花蕾。寒鸦、麻雀、鸽子像每年春天那样已经在欢乐地搭窠,被阳光照暖的苍蝇沿着墙边嗡嗡地飞。植物也罢,鸟雀也罢,昆虫也罢,儿童也罢,一律兴高采烈。

——【俄】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技法赏析】

这里作家写出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色,通过写青草死而复生,桦树、杨树、野樱树等静物和寒鸦、麻雀、鸽子等动物搭窝以及苍蝇嗡嗡的飞,展现出一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人物喜悦的情感,春天的到来似乎唤醒 一切,人物的精神也为之焕然一新。

【仿写片段】

云朵们在悠闲散步的同时又在宣扬着美,但是它们倒好像还浑然不知自己的奇妙,仍在继续散播着魅力,瞧它们一会在天上变成一辆小车,好像要颠覆人们所谓的科学;一会儿幻化成一位高傲的贵妇,在天空中悠然自得地漫步;一会儿又变成一只惹人怜爱的小狗,使人不得不想抚摸一下它那纯净的绒毛……

【技法梳理】

要写好寄情于景的文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

如何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要学会调动多种感官作用,譬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对所写景物可以绘其形、色、味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段文字,便运用了视觉、听觉,描写景物的形、色、动作等。表达了作者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写中。

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

景为情而设,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景物便带上了独特的情感。譬如欧阳修词作《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杜甫的《春望》中写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都是作者情感的外化,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花、鸟”中,这些花和鸟便有了情感。

最后,无论采用移情入景、景中藏情,还是借景抒情,关键都要做到“情景相协”。

情景相协也就是情景一体,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作者对事物要有敏感的感应力,抓住事物的特征,情随景发,情随景生。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对远望泰山时的描写:“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朦朦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脫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作者抓住泰山高大、云雾缭绕的景色特点来写,从而抒发作者对泰山的热爱之情,情景相融,情随景而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