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进教材,您怎么看?

作者:匡立庆

【事件背景】2017年秋季,包含着中医基础、保健、运动,饮食、情绪、针灸和推拿的特色疗法等知识的《中医药与健康》教材,成为了浙江全省几十万小学生的课本,并且还是五年级孩子的必修课。

中医课都是学校原有的科学老师来教,2017年8月底,浙江省相关方面才对老师进行了培训;9月中旬,60万册教材加急刊印。此前,还没有任何省份把中医药知识列入中小学地方必修课程。也就是说,浙江的小学生,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一全国“首创”,引发了热议。

【话题延伸】

1.仓促上阵、准备不足。从中可以看出,8月底才进行这方面师资培训,短短的培训能在多大程度上让老师掌握相关的中医知识?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相关知识的“授业解惑”呢?另外,9月中旬已经开学,但相关教材还在“加急刊印”,可见准备不足。

2.这是什么背景下的举措?2011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要把中医药知识,结合到中小学生课本里去。因为中医药不单单是医学知识,还有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对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有意义。

回顾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欧洲很多民族因为疾病、瘟疫就此灭族,而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延续至今,中医药起了不小的作用。西医到中国才一百多年,过去都是中医药治病救人,这是中医药对民族的贡献,我们应当对此自豪。

2016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2030年前,要把中医药普及,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3.中医是百年国粹,能鼓励孩子们养成“顺应四时”的作息习惯、多做运动,是件好事。中医晦涩难懂,大人都搞不明白,小学生哪里能懂。与之相比,急救、性教育才是更急需的课程。

【相关评论】

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既可以培育中医人才,又有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它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的体质,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传统医学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谁能否认中医进教材是值得被点赞的呢?

“传统的才是世界的,中医药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教授宋晓亭这样表示,很多西方人都对中国有这样的瑰宝而感到无缘的羡慕和好奇,甚至许多外国人专门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学习中医。所以,有谁能说中医不值得推广呢?而它进小学课堂,将使传统文化具有新的传承形式。我认为我们是应当给予支持的。

然而,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有网友指出:“与其逼小学生学中医,不如先恢复性教育课本。”网友为什么这么说呢?像“恐惧伤肾”和“中医保健”等玄乎内容的科学性暂且不讨论,更夸张的是,连老师都不是专业学中医的,老师们8月底才进行了培训,然后现学现卖。教材编改仓促,老师也是临阵磨枪,这到底是对中医学的亵渎还是对小学教育其实并不在意,只是想做做样子呢?

——深圳盐田高级中学 朱珺盈《“拍脑袋”式教育》

评点:先是正面肯定,陈述中医文化的益处,“中医进入小学课堂”这一观点顺理成章。然而,笔锋一转,又说到了教育部门贯彻落实政策的方式上,存在问题,不能随意,不要把神圣的教育变为“拍脑袋”式的教育。可见,作者对这个话题是经过周密考虑的。

中医药进入小学生课堂于是成了顺势之举。但我认为以此举来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点急功近利了。中医学作为必修课程,一是在小升初压力下能否生存尚不可预料;二是其接納度、重视度远远不及其他必考课程。再者,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所言及,除了中医,很多人也建议京剧等进小学。同为国粹,若样样成必修,孩子们将被所谓传统文化挤爆压垮,甚至可能从小对其生厌。

相比之下,北京的“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只作为中医知识推广,而非硬性规定课程。这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也更有可行性。现在,相关政府部门更该做的是去普及基础中医药常识,对朋友圈疯狂转发或从祖上传下的错误认识进行辟谣和答疑。在录制《人间世》等纪录片缓解西医医患冲突时,也应推出中医的相关纪录片,推广中医的“望闻问切”,使中药材采摘、炮制、使用的过程科学地展现在人民面前。中医和西医都是现代科学医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两者应齐头并进,共同为人类作贡献。国家应致力于让老一代人和新一代人正确认识中医以及中医和西医的关系。不应如此“急功近利”,只求新一代的人去相信中医,相信中华文化。理解本身便是最大的信任。人民能够去思考中医西医各自的利弊,能够更深层次地认识中医药,才会对中医药有自豪感,才会树立民族自信心。

只有教会我们的人民去思考,人民才能真正相信。

——深圳盐田高级中学 钟琪琪《去思考,才能去相信》

评点:作为全国教育大省,浙江省的举措呼应了国务院颁发的纲要,体现了国家的需要。国家需要什么?国家需要将新生代的祖国小花培养为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一代。然而,仅教会他们去相信,相信中医药,相信祖国的文化,这是远远不够的。政府所应该做的,是教会他们去思考。作者观点突出明确,从中医教学延伸到医患冲突,很有代表性。

浙江的《中医药与健康》课程作为中小学地方课程,显然不会纳入到升学考试科目当中,如果学校不重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恐怕这门课程也将落得有其名无其实的下场。地方课程虽然不能为学生升学加分,但对提高学生的素养来说必不可少。作为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家长也需要大力支持。学校要选好授课老师,不要随意压缩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聘请当地老中医到校进行讲座。开卷有益,开设这门课程势必拓宽小学生视野,提高孩子对中医药的兴趣,有助于全民小康。

——东方网

评点:作者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学生能否真正受益的问题。已经跳出政策颁布是否仓促、学生是否容易学懂等圈子,提出了更多的期待和意见,语句坦诚明了,角度多维。

(编辑:于智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