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悲悯

作者:范富奎

有一篇报道曾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门口,开放着一朵雏菊,是冷酷中的温暖。”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小小的温暖也有巨大的力量。

在残酷的钢锯岭之役中,一名美国医疗兵多斯秉承着不杀人的信念,从战场上救下了一位又一位伤员。在我看来,多斯的这一行为是人道主义与悲悯情怀的最好体现。

改编自多斯的故事的电影《血战钢锯岭》上映后好评如潮。多斯在电影中因为不杀人而受到惩罚,但他仍坚持:“正是不杀人的信仰,才使我活下来。”电影中多斯在战场上翻着一具具尸体,发现有活人就救助,而这一幕也感动了荧幕前的观众。从现实来看,若多斯拿起枪,便能更好地杀敌,更好地保护自己。而若这世界失去了人性,失去了悲悯的情怀,这世界与被法西斯占领又有何不同?

狄更斯曾说:“利器完不成的工作,钝器常能派上用场。”在战场上,斗争与杀戮无法带来的,由多斯这样的“钝器”带来。《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挽救了犹太人的生命,而在日本,也有一个人被称为“日本的辛德勒”。他在个人良心与国家立场的强烈冲突下,选择了心中所坚持的悲悯之情。他的名字叫杉原千亩,他挽救了数千名犹太人的宝贵生命。他认为不同人种、不同国籍的人们是平等的。他对人道主义和悲憫情怀的坚持,与多斯的行为一样,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亨利·特里克斯曾在《经济学人》的文章里写道:“作为战地记者,后藤并不关注战争输赢,而是讲述那些被迫经受冲突和恐怖的平凡人,特别是孩子们的生活。”而他所写的这位记者就是后藤健二。他为了报道叙利亚战火下的普通人的痛苦而穿梭于枪林弹雨中,最后牺牲。他去报道的目的是:“让日本人民意识到同样是人的他们正遭受战乱的苦痛。”他的行为同样闪耀着悲悯情怀的光环。虽然多斯与日本人,后藤与叙利亚人来自不同国度,却一样珍视他们的生命,一样坚持人道。

“枪林弹雨过,片叶不沾身。”在残酷的战争与血腥的杀戮中仍坚持救人的多斯令人敬佩,他同样是一位战争英雄,一位坚持人道与悲悯的英雄。

(指导教师:豆党锋)

【上榜理由】★★★★

樊琳同学审题准确,立意上敢于打破常规,反向思维,有独特的思想,敏锐的见解,给读者以新的认识,能站在更广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使文章呈现出思想的深度。尤其是第五段,对问题进行分析,运用论述性语言,理性色彩浓,体现了议论文思辨性的特点。文章不入陈规,而在拟题上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举例陈旧,未免白璧微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