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火了,你怎么看

作者:未知

“知识付费”大热的背后,不是“知识盛兴”,而是“知识焦虑”。

2017年双十一,除了淘宝、天猫等购物平台疯狂大促外,新世相读书会推出了一场售卖知识的狂欢:在其11月10日发布的文章《我把未来的365天,一天一天卖给你》中促销365元会员年卡,低价售卖书籍的精读音频、名人学者的讲书等知识,阅读量很快突破了100000+。而此前的十月,“豆瓣时间”推出了《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得到”APP也邀请多位学者一起推出新专栏《刘苏里·名家大课》……愿意付费获取知识的人越来越多,这不禁让人感叹,知识终于值钱了!

何谓知识付费?目前,知识付费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把一本书精简到数千字,再制作成语音。听众只需极短的时间,就可以了解一本书的精华;还有一种则是请专家学者在网上开设专栏、课程,人们通过购买的方式满足自己对问题的释疑。在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很难安静地坐下来专注地阅读并思考,知识付费则能够让人们轻松获取知识。但其弊病也很明顯,这种简洁快速的解答会使人们的求知浮躁化、知识碎片化。对于那些纯粹的技能型知识而言,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回答方式是高效的,比如如何包饺子。但有些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怎样度过大学四年才有意义”,这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回答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诞生把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今天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已经快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古人常常担心自己所知有限,但当代人却大都烦恼于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这样的时代,对人的思考能力的要求无疑是更高了。只有具备出色的思考能力,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但用户付费获取急需的知识、技能而得到的碎片化解答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知识只是让你看起来聪明,但与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这也是很多人的体会:为什么付费听了一年,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也没有什么变化。

跟知识不同,思考能力只能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实践,没有捷径可走。但互联网的便捷让沉溺其中的人不愿再动脑子,遇到问题从一搜了之到一问了之,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据一项调查显示,遇到基础知识“空白”,60.9%的受访者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其实,何止是基础知识,就是遇到人生大事,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搜一下。

有了互联网,我们还需要思考吗?有了知识付费平台,我们还有必要自己寻找答案吗?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

●媒体评点:“知识付费”大热的背后,不是“知识盛兴”,而是“知识焦虑”,它给了渴望知识却没有时间获取知识的人全新的途径,却并非真正享受知识的选择。说到底,任何有价值知识的获得,都是要付出时间和努力的。幻想花钱能够买来捷径,最终也只是成就了别人的致富捷径。(蔡可君,红网;张丰,《新京报》)

◎话题拓展:“知识付费”,“快”时代的产物;“知识付费”热的背后;学习没有捷径;快与慢;思考与实践;警醒与反思……

(资料来源:《新京报》《人民日报》、红网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