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忌含混,内容宜丰满

作者:王淦生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考场原作】

语言,我们的精神家园

江苏一考生

诗人云:“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细想来,十分恰当。(究竟“恰当”在何处?须稍作点拨,以概述语言的意义,点明主题)

徐霞客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雪溜,就是冰雪融化后雪水滴落山涧的声音——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词人向子湮《鹧鸪天》中有言:“花能笑语柳能眠。”周邦彦《苏幕遮》中亦写道:“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花语、鸟鸣,是在传递生命的信息——这是生命的语言。

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当交响乐《欢乐颂》奏响,人们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眼中泛起点点泪光。旋律、泪光、掌声,是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对话——这是音乐的语言。

语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更是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唧唧虫鸣,萧萧风声,舞台上演员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树根上的一圈圈年轮……都是语言。(既然谈的是“广义的概念”的“语言”,那它就远不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和“精神与文化的载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的形式)

有一种语言,可以跨越国界、种族和时间的障碍,将世界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人类相通的情感。

我曾经思索:是什么让交响乐《欢乐颂》演奏了几百年,每一次奏响都能让人落泪?是什么让梵高的《向日葵》历经一个多世纪时间的冲刷,仍能给欣赏的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是什么让芭蕾舞剧《天鹅湖》在舞台上常演常新让一批批观众如痴如醉?那,是其蕴蓄的情感。

是情感让人们为自己心中难以名状的体验和触动找到了名字和定义,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宽慰,它像一张大网,将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网罗其中,融为一体。(上面两段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既然上文已经指出“有一种语言,可以跨越国界、种族和时间的障碍,将世界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人类相通的情感”,那么这里的“语言”就应当“是”某种情感而非“蕴蓄”着某种情感,这里对“语言”与“情感”的关系归类不清;二是作为这篇文章主体,这部分的论述未能充分展开,对“情感”的分析过于笼统)

语言,承载着沟通人们情感的使命。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欢和英国女歌手莎拉·布莱曼合唱的一曲《我和你》,沟通了世界。那段音乐,那个场面,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它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了我们共有的语言。(既然上文说“情感是一种语言”,那么这段话的首句就可以理解成“情感,承载着沟通人们情感的使命”,这就说不通了)

弗羅斯特诗云:想不出有谁更情深意长/好似那海岸面对着海洋——/守住了那合抱似的一湾/默数着数不尽的一浪接一浪……

我看见,无数的人们在语言的家园里无畏地成长着。(最后一段的议论应顺着弗罗斯特的诗句的含义展开,可惜作者没有做到,与上文未形成有机的关联,与开头也缺少呼应)

【升格思路】

针对文章存在的问题,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一是充实开头,重写结尾,使这两个部分起到总领和总结全文的作用;二是对文章的主体部分适当扩充,以突出文章主旨,即“情感”作为表演艺术的“语言”的意义;三是进一步明确概念,明确“情感”究竟属于“语言”还是“语言的承载物”的问题,使概念更明晰,论述语言更精准。

【升格之作】

语言,我们的精神家园

江苏一考生

有诗人说:“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细想来,十分恰当。正是语言,给了我们文化的基因,给了我们精神的滋养,给了我们灵魂的归宿……语言真的是人类的“家园”。(添加一组排比句,凸显“语言”的意义,点题兼解题)

只要你静心聆听,生活中处处有语言。(加进一个过渡句,引起下文,又将“语言”的外延加以拓展)

徐霞客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雪溜,就是冰雪融化后雪水滴落山涧的声音——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词人向子湮《鹧鸪天》中有言:“花能笑语柳能眠。”周邦彦《苏幕遮》中亦写道:“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花语、鸟鸣,是在传递生命的信息——这是生命的语言。

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当交响乐《欢乐颂》奏响,人们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眼中泛起点点泪光。旋律、泪光、掌声,是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对话——这是音乐的语言。

语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媒介,是人类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它还是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间互相沟通的渠道,它甚至是宇宙中各种非生命的物质渗透出的信息……唧唧虫鸣,萧萧风声,演员舞台上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树根上的一圈圈年轮……都是蕴含着无限信息的语言。(改过之后,“语言”的外延得到了充分扩展,由人与人的交流,到自然界生命之间的对话……充实之后,更切合作文材料,切合主题)

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沟通,往往需要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必须能读懂对方的语言。因为语言的“不通”,这个世界上甚至诞生了一种专门辅助沟通的职业——翻译。但是有一种语言,却可以超越国界、种族和时间的障碍,将世界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呈现在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语言。(对这段的内容加以充实,以起到承接上文和引起下文的过渡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情感语言”的作用)

我曾经思索:是什么让交响乐《欢乐颂》流传几百年,每一次奏响都能让人落泪?是什么让梵高的《向日葵》经过一个多世纪时间的冲刷,仍能给观赏的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是什么让芭蕾舞剧《天鹅湖》在舞台上常演常新,让一批批观众如痴如醉?那,是其蕴蓄的情感。

情感乃是艺术的第一语言。艺术能够打动人心,其原因在于其流露出的浓烈的情感。是情感让人们为自己心中难以名状的体验和感触找到了最精确的名字和定义,是情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慰藉和愉悦。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网罗其中,使之融成一个“情感共同体”。

语言,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使命。它,会在人们的心灵间架起一座桥梁。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欢和英国女歌手莎拉·布莱曼合唱的一曲《我和你》吗?那支传唱世界的歌曲让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那美妙的旋律,是这个星球上的人们都能读懂的语言!(修改之后,进一步强调了美妙的艺术语言的现实意义)

弗罗斯特诗云:想不出有谁更情深意长/好似那海岸面对着海洋——/守住了那合抱似的一湾/默数着数不尽的一浪接一浪……

我们正生活在这海洋般的语言家园里,语言这“数不尽的一浪接一浪”的“情深意长”,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营养,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修改后的最后一段承接了弗罗斯特的诗意,并照应文章标题和开头,突出了文章主旨)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