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科技与教育;勤奋与自律……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网课”导写

作者:李凤成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在疫情影响下,多地中小学校开始了“停课不停学”的网络课程教学。网课不是新鲜事物,但这种大规模的集中线上授课对于中小学生和老师们来说还是第一次,因而在直播中状况百出,更有一些同学利用网课的漏洞变成了“网课学困生”。

《半月谈》在2020年2月12日发表的一篇名为《“停课不停学”不等于全天候网课》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停课不停学”是教育主管部門针对疫情作出系列部署的总体思路,有着丰富的内涵。当下,对“停课不停学”在理解和落实中已经出现的异化和走偏,应该引起学校和学生家长们足够的警醒。

身为高中生,针对疫情下的网课,你的观点或感悟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心声。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试题,话题十分明确,在审题时应搞清楚试题有几重任务。第一重任务显然是抓住材料的关键,明确关键词。这道题关键词显然有四个——丰富内涵、网课学困生与异化、走偏,也就是说,网络课程存在着两面性,特别是“网课学困生”是出自这一特殊时期的网络热词,在立意构思时应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去看待网络课程。即如本道题可以想到“停课不停学”,首先需要尊重教育基本规律,不应随意改变寒假的假期属性,适度的体育锻炼应该坚持,多样的文化生活应该体验。第二重任务是明晓身份限定。在写作要求中命题人明确了行文主体的身份——高中生,因此,在具体写作时应有高中生参与网络课程的实际体验。第三重任务是就事论事,紧紧围绕话题去展开思考与感悟。

【例文】

网课·自律·十字架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高跃文

为了防控新冠病毒,原本该背起书包走进学堂的大中小学生们开启了“网课模式”,而这一临时上马的模式显然让很多师生“水土不服”,他们体验到了诸如新鲜、尴尬、慌乱、疲倦混合在一起的奇怪滋味。腾讯网有一则标题为《感受一下当网课开始后,老师和学生们都是如何被逼疯的》的报道恰切地传达出了这种感受。

网课在我看来,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自觉性的高低。2020年2月26日“洞见”公众号上报道的两名女同学认真听课的事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来自河南洛宁的郭翠珠因为家里没有网络,父亲的手机流量又不够,就去村支部蹭网学习,而她的父亲则蹲坐在角落陪伴她。“一束昏黄的灯光,一隅寒冷的角落,两个风中瑟缩的身影”成了这对父女的写照。一位机智的网友评论说,这是现代版的“凿壁偷光”。

还有一位是来自某山区的十五岁女孩儿杨秀花,每次上网课前她都要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来到距家四公里外的悬崖,窝在崖壁边上课,因为她家附近只有那里有信号。无论是郭翠珠,还是杨秀花,两个女同学值得所有同学学习的品质就是——自律。

有一组名叫《背负的十字架》的心理漫画为不少人熟知,其内容是一群人各自扛着一只沉重的十字架向着前方艰难前行,中途一个“聪明人”拿起刀砍短了自己的十字架,其十字架瞬间变得轻巧,他边走边轻松地哼起了歌。然而,走着走着,一道又深又宽的沟壑拦在了他的面前,他灵机一动,想用十字架做桥,可因为他的十字架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这一想法变成了空想,而后面的人最终慢慢地赶上来了。

此次疫情无疑是沉重的,疫情期间的宅家也是沉重的,自由放纵也是沉重的,这些沉重无异于漫画里的十字架,阻碍了同学们前进的步伐。于是,有的同学开始图轻松,削掉了“认真”“踏实”“奋进”“专注”,扛起了“放任”和“沉迷”。他们裹足不前,彻彻底底地沦为“网课学困生”。这些同学和郭翠珠、杨秀花相比,是何其的让人心痛与焦急啊!

网课作为疫情时期里的权宜之计一定是好的,但这份“好”一定是离不开松弛有度的节奏的,更离不开如郭翠珠和杨秀花那般的自律!

评点:习作由网课的起因与师生对网课的感受着笔,入题快,且语言简洁,一些词汇如“水土不服”极富有表现力。主体部分由中心论点——网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自觉性的高低领起,以两则精当的事例进行论证,思路清晰。最后以“十字架”关联起现实,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编辑:王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