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

作者:未知

作文君:手术,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是疾病和伤痛,还是一尘不染的手术室和忙碌的医务人员?最近,央视纪录片频道制作播出的八集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一经问世,就占领了医务工作者的话题榜,豆瓣评分高达9.4。它耗时3年,辗转全球12个国家实地拍摄,采访了50多位国际顶级医学专家,全景细致地展现了医学从古老巫术走向科学手术的过程,以及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点点滴滴。血腥如屠宰场,恐怖如行刑室,热闹如演剧场,有网友在看后评价道:“今日的医学进步,其实是踩着前人的尸骸而来的。”从蒙昧到文明,从粗犷到严谨,从前赴后继到步履不停,两百年的手术发展史,也堪称一部人类的血泪史。本期的素材妙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部“残酷”的《手术两百年》。

素材扫描 1

外科“三无”期手术约等于死亡

在今天,做手术是治疗很多疾病的重要手段,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曾经,打开大脑的手术死亡率是90%,而普通手术的死亡率也高达50%,做手术能不能活下来,主要靠运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科手术都处于“无麻醉”“无止血”“无消毒”的三无时期。

无麻醉:一场死亡率为300%的手术

19世纪中期以前,因为没有麻醉药剂,为了减轻痛苦,人们对手术的唯一要求就是“快”。

罗伯特·李斯顿是伦敦第一快刀医生,最快的一次手术仅仅用时28秒。他有一次著名的手术,因为动作太快,切掉了助手的两根手指,和病人的部分生殖器,助手和病人因失血过多和感染而死,一位现场的旁观者被当场吓死。這也是唯一一场死亡率为300%的手术。

冷知识·医疗理发师

中世纪时期,做手术的人不是医生而是理发师。按照当时的理念,医生作为高级职业,不应该做见血的晦气工作。而理发师因为工作的关系,见血已是习以为常,便顺便承担起了做手术这份要见血的“低等”工作。理发师们通过资格考试,持证上岗,被称为“医疗理发师”。

无止血:烙铁竟用来止血

烙铁,人们可能会将它和冶金业或是古代酷刑联系起来,但可能几乎没有人能够想象,这就是早期医学中用于止血的工具——将烧红的烙铁放在受伤流血的部位,出血止住了,正常的皮肤组织也被烫伤了。从公元2世纪开始,这个方法一直延续到中世纪。1536年,一位医疗理发师的儿子帕雷成为军医,帕雷被士兵们的哀号震惊,他开始思考更好的止血方式。他用特质的钳子将动脉抽出,再用线将其结扎。用这样的方法,帕雷成功给截肢患者止血,从此改变了用烙铁止血的历史。

无消毒:被参观的手术现场

“消毒”这个现在看来众人皆知的医学常识,在19世纪中期前,人们完全没有概念。手术全无私密性可言,还会出售门票供好奇的人们参观。医生没有手术衣、没有口罩、没有消毒,拥挤的手术室还要坐满围观的人们,手术室就是天然的细菌培养皿。更可怕的是,医生没有洗手的习惯,甚至以不洗手为荣。解剖尸体后就开始给病人手术,用携带着尸体病菌的手随意触碰患者的伤口,在手术室这个“细菌培养皿”中,就连手指被割破也有可能死亡。

【考场速用·从蒙昧到严谨】止血、麻醉、消毒,在今天已是手术最基本的要素。从原始、蛮荒到严谨、精细的手术方式,手术,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更高质量和更为人性的方向,不仅仅是让病人活下来,而是以更少疼痛,更小创伤,更高质量地生活在世界上。虽然在这背后,有因粗犷无知而付出的代价,但更多的,还是关怀同伴的本能和救治生命的慈悲与努力。

【适用话题】蒙昧时代;过程;发展;历史

素材扫描 2

不断突破的先驱者们

从解剖开始的理性之光

古罗马的医生盖伦,是一位角斗士外科医生,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要用解剖学去认识人体的人。1537年,意大利23岁的解剖学老师安德烈·维萨里发现盖伦所编写的解剖学教材和他自己在解剖实践中的所见有着较大的出入,他决定自己着手编写一部解剖学教材。6年后,《人体的构造》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图文形式描述人体解剖学并介绍解剖方法的著作。在这本书里,人体骨骼的排列,肌肉的走向,器官的位置……都以精准复现的方式被展现出来。这可以说是现代医学的开端,也是人类向自我身体探索迈出的第一步。

有进步也有牺牲

中世纪的欧洲,产妇近一半死于产后细菌感染。在所有人束手无策时,小医生赛麦尔维斯敏锐地发现,病人死亡的元凶可能就是医生的双手。他要求医生在手术前用漂白粉反复清洗双手,却遭到传统医生的反对。得不到认同反被羞辱,赛麦尔维斯离开了工作的医院。他在继续推行洗手原则的同时,还抽出时间将自己的心血记载下来,写成书寄给当时欧洲最知名的教授们。他满怀期盼地寄出信件,却始终得不到回音。流血和哭喊依旧每天发生,一切让他绝望心痛。最后,他被折磨到精神崩溃,死在疯人院中。在自己的著作中,他这样写道:“即使我无法活着看到征服产褥热的那一天,我也坚信那一幸运时刻即将到来。为此,我死而无憾。”这样的医生还有很多:开创微创手术的医生被说成侮辱医学界,被公众和同行嘲讽排斥,丢掉了工作;第一批研究X光的医生们每天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下,有人细胞组织坏死,有人患癌,最后,他们几乎全部牺牲。

【考场速用·探索真理】外科艰难发展,每一次进步,几乎都伴随着医学工作者的巨大牺牲。先驱们从未放下对未知的探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在延续其他生命的希望。医学有如今的发展,把100年前人的平均寿命31岁,延长到如今的71.6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医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来自医生与科学家对真理的坚守、不断尝试的勇气,甚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适用话题】探索;前进;高尚;挑战

素材扫描 3

医学是人类善良情感的表达

生之伟大,死之尊重

纪录片里有这样一句被反复提及的话: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它起源于人类最朴素的救助愿望。对捐献者的遗体,医学生们称之为“大体老师”,解剖前举行肃穆的开课仪式,向“老师”献花鞠躬,然后慎重下刀。医疗器械的研究人员反复试验,精益求精,只为了制造出更安全可靠的止血钳,因为止血的速度再快零点几秒,手术就能赢得更高的成功率。从手术台上下来的医疗器械,需要经过30多道程序的消毒处理,还要经过物理、化学、生物检测,才能再次使用。每一件器械的处理时间,长达3小时。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61岁的晚期癌症患者洛红在4年的治疗时间里,经历了4次手术,30次放疗,但癌症再次复发。洛红不再想治疗,她只希望回到家中和家人开心地生活半年。医生会诊也不再商榷如何治愈,只考虑如何缓解她的痛苦。在不可治愈的病魔面前,为了让病人能够平静、有尊严地离开,医生会为病人提供可以缓解病痛的医学治疗,调整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医学有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很多时候医生也无法让患者痊愈,但帮助病人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医生和医学的重要意义。

【考場速用·步履不停】人类从诞生就一直与疾病抗争,每攻克一个难题,都有无数个体重获新生,无数家庭得以团聚。生命的伟大,在这种绝境逢生时刻,显得更加真切。千百年来,人类就这样,从未放弃,步履不停,永远追寻爱、希望和幸福。

【适用话题】希望;治愈;生命的伟大与脆弱

素材扫描 4

导演有话说

《手术两百年》总导演:写在播出前一天

□陈子隽

我希望我们的片子不是传统历史纪录片的调性,而是更加明快、现代甚至是时尚的。犹记得2018年初,第一次看粗编样片时的心情。那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不只是有了胎音,还有了最初的模样。

音乐和调色是成片之后,我最喜欢也最看重的部分。都是显性因素,做好了加分,做不好大大减分。与作曲陈颖是第一次合作。我们在考虑给片子写主题音乐。我说,我要前进中带着曲折,回望中带着希望,快乐中带着忧伤、遗憾。这是我们片子的气质,也是人类探索真理、推动医学前进的总的调性。我相信当时的他,心里翻了有一百个白眼吧——什么都想要!

但是我觉得他做到了。主题音乐的录制,请了中国爱乐乐团,在现场,我拿着《手术两百年》的五线谱,听着棚那头传来的管弦乐队的声音,心里有无法言说的波动。同时接力的调色师张杰,是一个木讷、稳重的有审美的选手。清冷、灰蓝色的调子,正是片子的气质。理性、克制,当然,希望你还能从中看到一点点我们隐藏的温柔。

三年,不长,也真的不短。也许我们在痛苦煎熬的时候,还应该感谢。不是所有选题都值得这样来付出,也不是所有选题都有这样几乎无条件的支持。

(摘自豆瓣网,有删节)

【适用话题】坚持;精益求精;与时俱进;时尚的纪录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