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里的古典文学

章径游

在六年级结束的暑假,我到即将升入的初中门口溜达,一眼就看见一家小店堆了一屋子的书。书店的装潢,可以说是没有装潢。三面墙是书架,中间摆了若干张桌子拼起来的台面。书的分类大致按照内容,主要按照折扣,比如,这一架都是三折,那一架都是五折,这一堆统统五块钱一本。这是我前所未见的卖书方式。这里,就像一个书的自由市场,不仅买卖方式自由,书的内容也是自由的。

老板是一名中年男子,手里总是捧着一杯绿茶。他并不热情,看到我进去,也只是略抬头。有一次我不经意看了眼,居然字是竖排的!当时身高1.5米多的我,望着一整架闻所未闻的诗词歌赋、古典小说,发现了一个唯美而无用的新世界。

第一次进书店,我什么都没买。在店里翻看了很久,老板也不赶我。后来,在整个中学时代,我只要放学后不急着回家,就到书店蹭书看。直到我身高长到了1.6米多,老板依然不动声色地在那儿坐着看自己的书,除了结账时报个价格,其他时候都不说话,像一个避世的高人。

多年后我发现,其实那时候的书名已经有了“文艺”的倾向。比如,张潮的《幽梦影》被改名叫“花不可以无蝶”,李渔的《闲情偶寄》被改名为“行乐第一”。而且,无论如何,这些书名仍是从作者原文中提取的片段,兼顾了经典与普及。我看书只凭有趣,没有目的。在班里,我“发明”了一系列和诗词有关的游戏:确定一个字,然后轮流说包含这个字的诗词;用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另一句诗的开头。十几年后我才知道,那叫“飞花令”。

高中时,我的兴趣从辞藻优美的诗词歌赋转移到了历史小说,现在看来,这些书要说有多高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很难判定。但在当时,能在一个小城的一家小书店看到这些书,不禁让人有诸多想象,老板究竟何许人也?

有一次,我仗着手里有钱能买几本书,鼓起勇气准备和老板攀谈几句。还没开口,老板瞄到了我手里的两册《历代诗话》,说:“中华书局的书不错。”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买书原来还要看出版社,以及有个著名出版社叫中华书局。几年以后,我到北京上大学,还特地辗转去找了中华书局所在。

上大学后,我回家的时间不多,再次路过,这家书店的铺面转给了一家餐厅。再后来,小城也有了“网红”书店。在一个古典文学缺失的年代,无名书店突然出现;在一个传统文化又成风潮的时代,书店又适时地消失了,连同那个神秘的老板。只有一段往事,留在我一个蹭书人的记忆里。

(摘自《中国青年报》)

【素材運用】在小城的书店里邂逅古典文学,不起眼的门脸,如世外高人般的老板,以及随之而培养出的阅读乐趣,一切仿佛清晰如昨,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向往。现在,请你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那些关于读书的记忆,细细去品味,是不是也是如斯美好?

【速用名言】

1.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现代文学家 鲁迅

2.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历史学家吴晗

【适用话题】书趣;爱好;藏与露;流行与古典;意外

(特约教师 李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