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一文一评:过渡

作者:张明常

【一技】

先举个例子,前面有条河,要过河,怎么办?可以乘船,也可以过桥。那么,船和桥就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我们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也需要过渡。

过渡句是常见的一种过渡方式。它的特点是:用一个句子或几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如:在《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妈妈逼我要回来,“我”左右为难。于是,插叙了与万芳友谊的往事。以“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很自然地引出故事;当把故事叙述结束,又以“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拉回到现实,结构紧凑,思路畅通。

另外,过渡的方式还有:过渡词语,一般是连詞充当;过渡段;小标题等。

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所处的位置大致有:1.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 【一文】

一个夏日的早晨

一学生

那个早晨,芙蓉花开满了树,是什么变得不一样了。

——题记

这个早晨,我依旧像往常一样,伴着铃声准时4点半起床,匆匆地洗漱,草草地咬了几口面包,便拿着书包冲了出去。

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徐徐清风温柔地拂过我的脸庞,像轻柔的呢喃,潮湿的薄雾挂在我的眼眉上,田野里站立的树木在朦胧中苏醒,晶莹的露珠躺在娇嫩的花瓣上,眨着眼睛。可这些我都无法顾及,因为我还有一道数学题没有做出来,我一边疾走,一边绞尽脑汁地想辅助线该画在哪里。

突然,一个不明物体砸在了我的头上,我一惊,原来是一朵芙蓉花。哪儿来的?我抬头看,映入眼帘的竟是一树芙蓉。我惊呆了,它们是什么时候开的?为什么天天从这里走过却没有发现?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清雅的香气扑了我满面,让我硬生生地止住疾驰的步伐,任回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对这棵芙蓉最初有印象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是班主任陆老师最喜欢的便是这芙蓉花。小萝卜头般的我和好友阿林、阿伟,总是在老早的时候便在这棵芙蓉树下守着,只要一有花开,便一人一根木棍把“芙蓉姐姐”“请”到一个水晶瓶里,装满后,便送给比花还美的陆老师。

因为这个,我们曾被一个看管的爷爷追着跑,于是我们便改变了战略。我们还是在芙蓉树下等,等花一被风吹下便扑过去,小心翼翼地拾到瓶子里。这样的等待明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那时有花香,有阿林、阿伟,还有陆老师芙蓉一般的笑脸,我竟一点也不觉得漫长。

浪潮涌去,我从遥远的记忆中醒过来,然而一股强烈的罪恶感狠狠席卷着我的内心。因为我惊恐地发现记忆中的笑脸竟变得模糊不堪,阿林的阿伟的还有陆老师的……天,我干了什么?那是我最珍贵的记忆,可我竟整整将它封尘三年,吝啬得不肯花一分一秒去想它,只因那繁重的课业……

那个夏天的清晨,我久久地伫立在一棵熟悉却陌生的芙蓉树下,任凭铃声不停敲打,任凭双眼泪如雨下。

后记:

又是一个夏天的清晨,我将三个装着芙蓉花的水晶瓶分别放在阿林、阿伟和陆老师的门前。清晨和煦的阳光将它们染出了淡淡的光圈,那叫作回忆。 【一评】

作文题目是:一个夏日的早晨。它限定了季节和时间段。作者在行文中,抓住“夏天”“早晨”的景物特征,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如何把这段回忆植入文中,作者先设“芙蓉砸头”为铺垫,触景生情,引出故事——“一阵微风吹过,清雅的香气扑了我满面,让我硬生生地止住疾驰的步伐,任回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把读者带入故事中。当把故事叙述完毕,又用了过渡句回到当前——“浪潮涌去,我从遥远的记忆中醒过来,然而一股强烈的罪恶感狠狠席卷着我的内心。”既承接了上文,又为下文的抒发感情打开了思路,作者这样写,情景交融,把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情景巧妙连缀,没有衔接痕迹,惹人遐想,不禁在读者心湖上荡起层层涟漪。

当然,从逻辑严密角度考虑,末尾的“后记”是否多余,还有待商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