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传统美德类试题解析及演练

作者:樊会莹

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博大精深,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勤、勇、敬、恕、谨、俭、忍、友、慈、和等。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尤为关注传统美德,既巧妙传承了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又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考查中不可多得的命题亮点。对传统美德的考查,各地命题者匠心独运,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进行传统美德的整合与考核。

一、借助综合性学习进行传统美德专题考查

此类命题方式,多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借助几组素材,设置传统美德中的个别知识点进行概括探究,其考点定位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美德,更多涉及到分析、思维、概括、表达、设计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分值多为10分左右。

例1.(2017·山东东营)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仁”字字形、具体语境的解释能力。题干中有两句引文:第一句意思是“平等对待嫡子与庶子,亲戚之间人人平等,那么家族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第二句是“陛下有博爱百姓珍惜万物之心”。前一句侧重“平等”,后一句侧重“博爱”,据此可以推断“仁”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2)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应先翻译四句话的意思,再分析每句话体现出的“仁”的内涵。第①句是强调爱亲人,第②句实际上是爱他人,第③句是爱民众,第④句是爱万物,第⑤句是爱百姓、爱万物。上述每一句话,都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内涵的各个方面,将这些内容概括总结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注意围绕“‘仁’行世间”这一内容,设计各种文化传承活动。

【参考答案】

(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2)示例: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⑤爱百姓、爱万物(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二、借助古诗词阅读进行传统美德定点考查

古诗词对传统美德的考查,往往结合某一名句或某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采用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关注传统美德中的某一点。这样把传统美德和诗词赏析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对诗词的理解和品析,题型多为填空或简答。

例2.(2016·湖北黄冈)孝敬、回报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今天不少独生子女对此理解不够深刻,他们应该牢记《增广贤文》中的名句“________,鸦有反哺之义”。

例3.(2017·黑龙江龙东农垦)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詩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例2直接考查传统美德中“孝”的名句积累,属于理解型默写。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孝敬”“回报长辈”“传统美德”,这些词语暗示考生此题关涉孝道美德知识点;所填内容出自《增广贤文》,而此书本身就是儒道经典、传统文化的集合体;题目中的后半句,对考生也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

例3直接考查传统美德。本诗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飘零、国家败亡的痛心,体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可抓住诗句中“谁无死”、“丹心”、“汗青”等词语来理解与把握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

例2.羊有跪乳之恩;例3.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借助文言文阅读进行传统美德综合考查

对于传统美德的考查,文言文考题中往往选取一些凝聚着坚韧、顽强、善良、无私、爱国、忧民等传统美德的叙事类文本,并和人物形象分析结合起来,常以简答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占到4分左右。

例4.(2017·江苏南通)

崇明老人记

【清】陆陇其

崇明具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①子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

伯仲叔季②,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曰:“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曰:“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③,如早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早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④献寿。率⑤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間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⑥。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老人胜,辄踊跃归。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③率(lǜ):文中指频次。④称觞(shāng):举杯。⑤率(shuài):大致,一般。⑥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游戏。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崇明老人的子女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中华美德。

【解析】

此题直接考查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引导考生去学习、继承并发扬中华美德。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用文章原文直接作答,不能直接作答的就紧扣文本进行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

(1)能自立(2)兄弟和睦(3)曲尽孝道(4)用心使老人快乐

【新题演练】

1.综合性学习。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 “我看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新闻点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南京将“无处藏身”。

(2)【漫画鉴赏】阅读下面的漫画,说说其寓意。

(3)【拟写座右铭】请你以“诚信”为主题给自己写个座右铭。要求紧扣主题,起到激励、警醒的作用,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马龙·白兰度为什么行拱手礼。

【材料一】马龙·白兰度是美国的影坛巨星,被称为上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演员之一。1998年,葛优在美国拍摄电影,通过介绍,他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葛优回忆说,当时马龙·白兰度已经是74岁高龄的老人了,我们一见面,他就用中国的礼仪,对我抱拳作揖,这让我吃了一惊。

【材料二】拱手礼也叫作揖礼,是同辈人见面时采用的礼节。行礼时,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问候。这种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拱手礼在西周时就开始使用,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散发着典雅的气息,也符合现代卫生的要求。很多礼学专家认为,拱手礼是最体现中国文化、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礼节。近年来,在一些正式场合,我国国家领导人也喜欢行拱手礼。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取女弟。”姨卒,泰取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服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孙泰身上具有什么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

1.(1)示例: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2)示例:这幅漫画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现象,意在呼吁人们以诚待人,打造诚信社会。(3)示例一:诚信犹如宝石,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示例二:诚信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诚信是事业成功的阶梯,诚信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2.①拱手礼是同辈人见面时用的礼仪,马龙·白兰度用这种自谦的形式表示对葛优的敬意。②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礼仪,马龙·白兰度以此来表达对中国的尊重和敬仰。

3.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4.孙泰具有仗义、善良、诚实的优秀品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