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相对于正面描写而言的,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主人公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或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句话道出了侧面描写的作用。
许多精彩的文章中,我们可以通过与人物相关的动作、心理以及神态等方面的正面描写感知文章的魅力。其实,在人物描写中,侧面描写并不比正面描写逊色,有时甚至可以营造比正面描写更加动人的艺术效果。那么如何进行侧面描写,为文章增彩呢?
一、用社会环境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我们平时写文章时,不需要对社会环境进行大段描写,只需要一两句话,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比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写道:“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分别通过“一张”“不大”和“一盏”描写写字台和台灯,突出这些办公设备极其简单,而周总理加班充饥的食物——“两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也极其简单。这两处侧面描写,衬托了周总理极其简朴的生活,进一步突出周总理的崇高品质。
二、用自然环境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以及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写文章时,往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奠定感情基调。
比如聂华苓的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段:“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了四个句号,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是渲染气氛,“天地也与人同哀”。这样的开头,让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使读者对300个孩子被无情杀害的惨剧愤懑不已。
又如鲁迅的《故乡》一文中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这段景物描写既是作者“渐近故乡时”的所见,也渲染了一种悲凉、失望的气氛。二者巧妙融合,为后文见到尖酸、刻薄的杨二嫂以及与自己产生隔膜的闰土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突出文章的主旨埋下了伏笔,做了有力的烘托。
三、用典型景物烘托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发展
景物描写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描写景物要和人物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水乳交融,对接无痕。当然,写人记事文章中一般不对景物进行大段渲染,以免弱化人物,冲淡主题。
近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何尝不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映照呢?比如莫怀戚在《散步》中写道:“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美景,孕育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渲染了恬淡、安静、美好的气氛,烘托出“我”与家人散步时宁静、幸福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爱。
四、用他人的行动衬托主要人物
人不可能独立于人群之外,记叙文要适时对周围人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起到绿叶衬红花、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运用人物衬托法要注意:对周围人物描写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需要选择一两个方面点到即可,不可喧宾夺主。
周围人物众多且参差不齐时,亦可用甲的神态、乙的语言、丙的动作等综合起来衬托主人公。比如《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中举时的侧面烘托就相当精彩。一写众人的看法:“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一语点破发疯的原因。二写为范进治疯。报录人出主意,提出治病的药方——打掉范进的欢喜,只说并不曾中;胡屠户执行,打范进的嘴巴,并凶神似地说:“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疯是欢喜得痰迷心窍,是心病,而治心病就从侧面烘托出范进中毒之深,反映出其醉心于科举功名不可自拔的心理状态,从深层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荼毒之深。三是胡屠户打范进嘴巴时众人和邻居的反应:“忍不住地笑。”从三个不同角度刻画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多角度对人物加以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
总之,侧面描写作为记叙文写作的一种艺术手法,能有效补充正面描写之不足,增强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其技法远不止以上所述。平时写文章时应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娴熟驾驭,使描写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