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

我家屋后与听雨亭之间有一条长500米的小路,小路两边是花生地,绿油油的花生叶在雨中显得格外茂盛。沿着小路一直走,就到了听雨亭。在听雨亭里听雨,是我和小夏共同的爱好,我们从小就喜欢在这里听雨。她撑着自己的红花雨伞来到我家,这把雨伞非常好看,她对我说:“是爸爸从宁波捎来的。”我虽然喜欢那把雨伞,但是买不到,而和小夏听雨足以弥补我的遗憾。

小路是沙子铺成的,虽然有雨,但是沙子不沾脚。初秋,我们从花生地边走过,它们似乎喜欢我们的打扰,用自己湿漉漉的小手拨弄着我们的裤边。

听雨亭是一个木制的亭子,木头已经腐朽。亭子里没有秋雨的打扰,我们坐到横栏上,看到雨丝有节奏地下着。来到这里,就可以听到雨在诉说。

小夏摊开自己的笔记本,认真地记录自己听到的雨声。沙沙沙,哗哗哗,雨声变幻着,告诉我们秋天即将到来,向我们讲述着听雨亭的故事。听雨亭是小夏的太爷爷建造的,亭子所在的这块土地是小夏的太爷爷当学政时的俸禄,也说是捐赠,但是后来充公了。

小夏是夏家唯一的女儿,她的妈妈是我敬爱的杨老师。我喜欢写作文,小夏喜欢写诗。听雨是她的爱好,听过雨,她就可以写出很好的诗歌。她会用信封把自己的杰作寄出去,过一段时间,她就会收到带着墨香的刊物,上面就有她的诗,我特别羡慕。小夏会赠送我一本,我就把这些刊物珍藏起来,放到枕边,晚上再细细品味小夏的诗歌。

不久后,听雨亭被拆了。小夏试图阻止,但是无济于事,她伤心地抱着拆掉的柱子大哭。

小夏生病了,住进了医院,再也没有机会听雨了。小夏去省城看病,省城离我家很远。在我的记忆里,那是另外一个世界,我无法探望小夏。杨老师也走了,临走前,她留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小夏最后发表的小诗。

此后再也没有小夏的消息,直到我工作之后到宁波出差,在一张海报上看到一个美丽的、很像小夏的女孩。可是我没有她的联系方式,只能匆匆离开。

我家屋后的花生地早已变成社区,社区边也有个亭子,但那已不是听雨亭。我常看到那里有打着遮阳伞的女孩,我知道,她们谁也不是小夏。

我已经搬了很多次家,很多东西都已丢弃,但是我依旧保存着小夏留给我的刊物,看到它们,我就会想起听雨亭,想起阳光而文静的小夏。

名师点评

本文叙述了“我”和小夏一起听雨的一段往事,成长中的记忆总是很美好,而分开充满了遗憾和淡淡的忧伤,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