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大包子”,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包子”不同,是在碗里铺上菜叶,加上一些肉馅,拿去蒸熟。吃的时候,要双手并用,一起先抓住菜叶,再把肉馅裹起来吃。
“芙蓉饼”类似“荷叶饼”,是在用面粉所做的薄饼上用模子压出荷花的图案(“荷叶饼”则是用荷叶形状的模子压出荷叶的图案),再加以蒸熟。
“春饼”是指野菜饼,“韭饼”是指韭菜饼,“灌浆”是指灌汤包子,“探春茧”就是春卷。
关于春卷的历史,我们不妨多了解一些。
首先,虽然叫作“春卷”,却不是只限于在春天才可品尝,一年到头都吃得到。华人社会,很多中餐馆都会供应春卷,是一种人气很高的传统小吃。
早期春卷又称“春饼”,是将一张圆圆的薄面皮(或米粉皮、鸡蛋皮、豆腐皮等),放上馅料,多半是鸡蛋、肉丁、虾仁、韭菜等混合式馅料,再拿去油炸或煎制。今天很多素食餐厅自然也有全素馅料的春卷。
长久以来,春卷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其风行,譬如每当农历春节,北方时兴吃饺子,南方则时兴吃春卷和芝麻汤圆。在南方还有不少地方,清明节也时兴吃春卷。
或许是因为春卷流行于中国各地,各地口味多少总有些不同,而关于春卷的典故,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之一是说春卷的起源与养蚕业有关。中国的养蚕业可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若按这个说法,春卷的历史就非常悠久了。
据说在那古老的年代,人们常常以面为皮,内包馅料,做成蚕茧形状的食品,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白白胖胖、超级特大号的蚕宝宝,然后蒸熟或油炸,作为供品,用来祝愿养蚕业兴旺,称之为“探春茧”。
到了南宋,探春茧已发展为都城临安街头一种非常普遍的小吃。后来,人们经常会省略那个“探”字,而称之为“春茧”。
元代以后,建都大都(今北京),大批蒙古人移居中原,接触到了春茧,也很喜欢,只不过蒙古人吃惯了牛肉、羊肉,所以他们的春茧馅料与汉人不太一样,通常都以牛肉、羊肉、羊脂为主,和江南的“春茧”相较,显得油腻许多。
渐渐地,由于“茧”和“卷”这两个字的发音容易混淆,春茧就慢慢变成“春卷”了。
“骆驼蹄”是在重阳糕里加入肉馅,再捏出两个尖尖,然后蒸熟;“睡蒸饼”是指比一般馍馍要矮而且扁的馍馍,就像是馍馍躺下来了似的,也有人称之为“扁馍馍”;“欢喜团”,是将面粉加上米粉、蜂蜜和砂糖,充分混合,再搓成一颗颗小圆球,顶部印花,然后蒸熟。
灌汤包子,顾名思义就是“要将汤灌进包子”,将吃面食、吃馅料与喝汤这三件事融于一体,呈现出“包子里有汤”的效果,汤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此外,皮还不能太厚,要够薄,最好是薄到看上去要有透明之感。
据后世判断,北宋灭亡,宋室南渡之后,北方的灌汤包子跟着来到江南,再经过因地制宜慢慢发展,有了一番变动、创新和发扬。
首先,是个头自然而然地缩小。其实,很多面食譬如馒头、包子、花卷等,北方的个头总是比南方的要大上许多,因此,只要一把灌汤包子的个头缩小,就很有小笼包的感觉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小笼包,或者说现代形式的小笼包,则起源自清朝道光年间的常州府(今江南地区江苏常州一带)。现在在江南有很多以小笼包出名的百年老店,都是在清朝就开张的。
常州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光是今天的常州就是一座有着超过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明清时期常州府的经济相当发达。
据说在小笼包出现以后,很快就大受欢迎,并且江南各地都出现了不同风味的小笼包,各地的叫法不同,在武汉叫作“蒸包”,在江苏南部、浙江叫作“小笼馒头”,在四川、安徽南部叫作“小笼包子”……当然,基本上都是讲究皮薄汤足、鲜香味美。
近代小笼包名扬海外,只不过在国外是叫作“小龙包”,有人说可能因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所以,在海外的中国餐馆都喜欢以“龙”来代替“笼”,有些餐厅的菜单甚至还会把这道美食称为“Bruce Lee”,这是华裔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的英文名字,只要有客人说“我要李小龙”“麻烦给我李小龙”,服务生就知道人家是要点小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