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有两个儿子,其名为虞世基和虞世南。兄弟两个从小就颇有才名,但二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虞世基担任过隋朝内史侍郎,权倾朝野,不过在宇文化及兵变时与隋炀帝一同被杀。而虞世南在隋朝不被重用,却在唐太宗时期与名相房玄龄共掌文翰,最终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虞世基见隋炀帝不纳谏言,于是开始逢迎拍马,凭借隋炀帝“赏识”而身居高位,而虞世南则耻于迎合隋炀帝,甘守清贫,仅担任起居舍人这样的小官。历经战乱以及数朝而功成身退的虞世南不得不让人感叹,我们通过虞世南的一首诗歌便可以理解他的精神追求,那就是著名的《蝉》:

诗歌大意是指蝉垂下形似帽缨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正是因为蝉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而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首句描写蝉垂下触须,吮吸清露的情形,这表面上是写蝉的外形与习性,实际上却处处隐含比喻。“垂緌”本来指的是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头部所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缨,诗人用“垂緌”一词来暗示身居高位。蝉生性高洁,总是趴在树上吮吸清亮纯净的露水,这象征着身居庙堂却两袖清风、作风正直的官员。
第二句写蝉长鸣不已,声音飘向远方。梧桐是挺拔高大的树木,诗人用一个“疏”字,更见梧桐枝干的笔挺,同时和末句的“秋风”形成照应。“流响”是说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流”字把蝉的鸣叫声写得像泉水流动一般,连绵不断,自然清新。“出”字让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古人有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诗人描绘蝉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也是说明自己像蝉一样品格高尚。这一句只写声音,但足以让人感受到蝉的高洁品性,为下面三、四两句做了铺垫。
三、四两句的议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人们都以为蝉声远传是以秋风为媒介,但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诗人在全诗的最后揭示了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势地位这些外在的东西,声名自然能够传播得很远。其实这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我流露,他希望自己能像蝉一样做一个品格高洁的人,不会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更不会在意官职的大小。
虞世南在歌咏蝉的同时,也向蝉学习,以蝉自喻。他抓住蝉声音的特点,巧妙加以刻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坚守、行为的高洁和严于律己的心愿,展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格美,无怪乎唐太宗也称赞虞世南:“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这首诗歌是唐人咏蝉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一并成为唐代的“咏蝉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