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入诗的趣与理

儿童诗,尤为令人感到惊奇且欣喜,因为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新鲜的,他们的语言表达稚拙。与有的成人诗中随意、油滑的废话文学和“口水诗”相比,儿童诗中的口语化更加浑然天成。

诗歌的口语化在低年龄段儿童创作的诗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小诗人王子佩从5岁开始创作自己的小诗,由善于捕捉的爸爸帮忙记录,这种被鼓励被关爱的创作经历让王子佩特别擅长以“对话”写诗,以充满“真意”的儿童口语传递着内心的真诚与纯粹。小诗《为什么》宛如一场孩子和大自然万物的细语轻聊,整体语气完全像是小孩子在自说自话,结尾一句“我愉快是因为我热爱这一切”说得如此直接、如此理直气壮,一下子将这个爱着整个世界的儿童形象变得光彩夺目!这种难以复制的、天真无邪的童言正是童趣的自然流露,让人被这未沾染世俗的天真所打动。再如《风儿进了我的眼睛》这首小诗,选取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语言简洁明快,儿童天真的发问与父亲别具童趣的回答,瞬间把孩子与“风”之间的互动变得格外有趣、温馨。《哪儿能让我飞》《雪花蛋糕》两首小诗,通过孩子和妈妈的对答,展示了母爱的温暖、包容和宽阔。

因为口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美感不足的语言会“稀释”诗歌的味道。因此,将没有任何遮蔽和装饰的口语纳入到诗歌中,其实对诗人观察力及其美学感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首好的儿童诗作总是在清浅之中寄寓深远,于朴拙之中蕴藏睿智与幽默,不管是“妈妈说,我已经在飞,/在她的眼睛里。”这样的隐喻,还是“女儿:‘辛苦怎么会幸福?’/爸爸:‘幸福是辛苦生出来的呀!’”这样的双关,都让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诗中风趣幽默、简洁朴素的语言,瞬间把我们带回到有关生命和世界的某种单纯且深刻的思考,体会到“趣味”之外生发出的无尽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