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诉断离肠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妻子王晏媄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与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政见不合,李商隐就这样陷入了“牛李党争”之中,但李商隐并没有因此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相反,他与妻子感情甚笃,李商隐常年在外游历,写下了许多思念妻子的诗作,其中以《夜雨寄北》最为人称道。

那时,李商隐正担任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妻子王晏媄给李商隐写了一封信,身处巴山楚水之地的李商隐收到妻子的来信后,写了这首诗歌作为回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大意为,你问我归家的日期,我回家的日期还没有定下来!今夜巴山淅沥的夜雨,已经涨满秋池。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西窗之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首联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语气上先停顿、后转折,诗情跌宕,诗意错落,连用两个“期”字,表达出妻子对诗人归期殷切地盼望,也表达出诗人归期难定的无奈,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愁思跃然纸上。颔联描写雨夜窗外之景,诗人读着妻子的来信,却不知如何回信,只好将目光望向屋外。绵绵密密、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整个巴山都是风雨之声,池塘里的水渐渐涨满。这里的“涨”,也暗喻在这个凄风苦雨的夜里,诗人的愁绪也充满内心。

颈联和尾联描写了诗人与家人团聚的想象。诗人想象着相聚那天,在西窗之下,夫妻二人秉烛夜谈,应该会谈起巴山之下这个凄风苦雨的夜晚。而千里之外温馨的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子也正殷殷盼望。在这样的时空与心境之下,愧疚、遗憾、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涌上诗人心头。他多么希望回到妻子身边,那里是他安放飘零身躯的温馨空间,也是慰藉他孤独身心的宁静港湾。

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一个是实写的巴山夜雨,一个是虚写的巴山夜雨;一个是愁情满怀的生动现实,一个是将来见面时对今日愁情的回顾。虚实相生又形成对比,当诗人沉浸在与妻子共剪烛花的美好想象中之时,现实又将他拉了回来,自己飘零寓居的孤单背影被昏暗的灯火映射在斑驳的墙壁上。全诗构思精巧,跌宕有致,运用了含蓄委婉的问答方式,以及细腻的描绘手法,朴实无华地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份烟火人间的思念,随着秋夜的巴山夜雨,落进离人的心田,可谓言浅意深,纸短情长。

可惜的是,收到书信的李商隐并不知道,就在几个月前,他的妻子已经因病离开了人世间,他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美好愿望,终究化成了泡影,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但这首书写悲欢离合、相思追忆的诗篇却因为真挚深切的情感和韵味悠长的旋律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