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热爱旅游的诗词爱好者,问及著名的亭子,你肯定能想到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记载的醉翁亭。但是本篇文章向你介绍的亭子,同样值得你一游,这便是地处苏州吴江区独特的亭子——垂虹桥上的垂虹亭。
垂虹垂虹,你一定想到了彩虹,事实上,这座桥正因“环如半月,长若垂虹”而得名,有资料记载,称其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最初为木料所建,后来历经战乱、重建和改建,最终在元代改为联拱石桥。改建的垂虹桥由石头垒砌而成,设有72孔,长度超过了500米,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桥身中央建有桥亭一座,名垂虹亭。亭因桥而得名,桥因亭而盛名——让其名垂千古的正是那些在桥上走过,在亭中逗留后,生发无限感慨的文人墨客。
王安石就写过两首《垂虹亭》,其中一首的开篇直接交代了其基本特点:
三江五湖口,地与天不隔。
日月所蔽亏,东西渺然白。
漫漫浸北斗,浩浩浮南极。
谁投此虹蜕,欲济两间厄。
无论是地理位置、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构建,垂虹亭在王安石眼中简直就是神仙所居,仙境所在。同是北宋时期的朱敦儒则以词来描绘夜驻垂虹亭所见所感,现摘录其《念奴娇·垂虹亭》上阕来欣赏一下:
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
停了船放下棹,漫步那垂虹桥上,驻足亭中,看那月色下的湖面,一碧千里、波光微冷、天地一色,岸边枫树的红叶在萧萧秋风中缓缓飘落,在如此辽阔而寂静的宇宙之间,诗人仿佛化身一艘船、一星光,自由地翱翔……李白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这是“月、船、我”成为垂虹亭边之“三客”,享尽一种旷达的孤独。
喜欢垂虹亭秋色的还有著名的书法家米芾,这位性情旷达、不随流俗的草书大家在领略了垂虹亭的秋景之后,也自愿为它做起了宣传:
垂虹亭
断云一叶洞庭帆,
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
垂虹秋色满东南。
烟波浩渺的太湖、似白云飘落的帆船、白亮如玉的鲈鱼、灿若黄金的柑桔……构成了垂虹桥旁无尽的秋色。米芾生于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也有说其就出生于湖北襄阳的,所以他有一号为“襄阳温士”,后定居润州,也就是如今的江苏镇江。米芾偶游垂虹亭,竟然动情地要寄书故里——即诗中所述的“桑苎”之地,足见他对垂虹亭之爱,无论他的故乡是太原还是襄阳,这都算得上是跨越千里之外的“告白”啦。杨万里、丁谓、李定、张元千……历史上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题为《垂虹亭》的诗作,仅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之高就足以见得垂虹亭是当时文人的“打卡”圣地。
千古年来描写垂虹亭的作品多如亭边的枫叶,美如太湖的水,浩瀚的诗文已经将“垂虹亭”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