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故事:世界技能大赛上的中国新星

作者:未知

因材施教是自古就受人赞赏的教育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拥有精彩人生。在2017年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职业技术学校的年轻人取得了15枚金牌的好成绩,宛如一颗颗新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世界技能大赛由世界技能组织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竞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职业少年们的成功验证了那句老话——行行出状元。

杨山巍:20岁小伙力克20多国选手

2017年10月19日晚,阿布扎比亚斯岛体育场,杨山巍赢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的金牌。穿上国家队战袍、身披国旗,这个20岁小伙子登上冠军领奖台时,体会到了为国争光的荣耀感。

5年前,杨山巍还不敢想瞩目的一刻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012年,杨山巍初中毕业,在父亲建议下,他没回四川老家,而是进入上海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学习。“学一门技能。”他那时想,毕业后也许进入4S店,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5年时间成长为世界冠军,背后是艰辛的付出。打磨、焊接、切割、整平,通过一系列娴熟工艺,一块受损的车身板件才能恢复如新。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的苦功夫,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师。每天放学后,别的同学都约着出去玩,杨山巍却跑到学校与上汽集团合作的实训中心看学长训练,到学校与卡尔拉得公司合作的培训中心蹭课。对专业有兴趣的他,又足够勤奋好学,很快被老师注意到,顺利入选了学校钣金集训队。

2014年6月,他代表上海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车身修复(钣金)项目比赛,一举夺得冠军。当年9月,杨山巍与另外3名同学从全国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入选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中国集训队。他以零点几分的差距輸给了同学罗良,遗憾落选。2016年,备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国家集训队再次成立,杨山巍没有任何犹豫就加入其中。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界奥林匹克”,选手的训练强度不亚于奥运健儿。杨山巍每天6点起床,晚上10点半休息,除了吃饭,所有时间都待在实训室。过去一年杨山巍几乎没有休假日,过年也只休息了2天。把部件拆下,再完好无损装上,训练枯燥乏味。杨山巍还给自己加压,每一次简单的敲击,他都要反复练习上百遍,比赛规定可以有2毫米的误差,他要求自己必须小于1毫米。

最终,除杨山巍之外的20多国选手,只有瑞士和英国选手完成了全部试题。杨山巍夺冠成绩比第二名瑞士选手高了3分,在这个项目里被认为差距巨大。

“不留遗憾。”他在出征前说的话,终于得到最好的结果。

素材运用方向: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国家的发展强大,离不开勤奋钻研的工匠精神。杨山巍的故事可用在“工匠精神”“努力拼搏”“不留遗憾”等作文中。

孔元元:沉迷编代码的“插班生”

孔元元自幼与计算机结缘。小学四年级时,对计算机感兴趣的他突发奇想,自学起网站设计,不久便搭建出自己的第一个网页“个人录音室”。虽然现在的他一点也不欣赏自己的处女作,但对从小打下技术基础他感到庆幸。

考上大学后,由于基础明显高于同时入学的其他新生,大一期间,孔元元创立了“网页客”社团,以“小老师”的身份,向他人分享自己在计算机语言专业知识方面的经验和感悟,聚拢了一批网站开发的爱好者。大概半年之后社团成员已经很庞大,现在有200多个成员。他把编代码这种事情当作了生活的必需品,自制力非常强,如果他没有把为自己设定的当日任务完成,绝不会做其他事情,游戏不打,饭也不吃。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点,阿联酋阿布扎比,坐在电脑前的孔元元渐入佳境,后端功能开发、前端网页设计,他快速而流畅地操作,配合来自世界各国的队友完成最后一项团队挑战赛任务,顺利拿到满分2分。

经过4个比赛日的激烈角逐,孔元元成为世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优胜奖获得者。此前,他在限定时间内分别搭建了时尚活动的宣传网站、开发了阿布扎比当地地图搜索网站并设计最优路径算法、制作了一款名为“星球大战”的横版飞行游戏。而8个月前,他是一个“插班生”。

2015年9月,19岁的孔元元考入上海电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正式开始学习网页开发。在教师宋晓勇的引荐下,他参加了2016年4月举行的上海选拔赛,原本上海选拔赛报名已经截止,孔元元被推荐参赛,属于“插班生”,而且当时他在比赛中的发挥并不突出。

老师们分析,他当时只是不掌握比赛的“套路”。但6月份组建全国集训队时,孔元元的能力提升已经非常明显。6月之前的各种考核所拟的题目以基础题型为主,并未考察选手的综合应变能力,但6月份之后,随着后来学的东西越来越难,孔元元的潜能彻底表现出来了。随后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大奖。

素材运用方向:发现天赋,激出潜能,能帮助人找到自己的理想。“发现天赋”“激发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作文中不妨运用孔元元的经历。

潘沈涵:金牌选手未满十八岁

“我要成为世技赛中国代表队年纪最小的冠军!”出征前,未满18周岁的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上海市园林学校)学生潘沈涵对自己说。

几天后,他做到了。身高1.91米的潘沈涵成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中个子最高、年纪最小的金牌获得者。

四天的赛程,19个小时的努力,他用150根枝条、600枝花、300枝叶材、30个盆栽,“编织”出一个属于中国的胜利花环,也为自己10天后的18岁生日送上了最好的礼物。

10月17日上午11时50分,新娘捧花项目,离比赛结束还剩10分钟。潘沈涵依然不慌不忙,继续上花,赛场外,教练已急得握紧拳头。还剩5分钟,潘沈涵又增加了一朵黄色的千代兰,开始有条不紊地收尾,再把工具归位、放好。最后一分钟,结束比赛。几乎每一场比赛,潘沈涵都在最后一分钟才结束,看得教练心惊胆战。但潘沈涵的感受只有四个字——放松、享受。“每一场我都很有把握。”潘沈涵从容自信,“时间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作品处于随时可以停下来结束比赛的状态,但我希望不浪费每一分钟,让作品更加完美。”

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潘沈涵屡屡展现他的灵机一动。

一场比赛要求用一个黑色的木盒做构架,但当他把木盒锯开,想用螺丝拼接固定时,却发现现场并不提供螺丝。潘沈涵灵机一动,用电钻钻孔,再把竹子做成竹隼打进去,顺利完成了拼接固定,临场应变令现场裁判赞叹不已。

“神秘盒”环节要求选手“利用一个支点悬挂,做一个灯笼”,潘沈涵巧妙利用盒子本身和其他材料,制作出颇具东方禅意的作品,成为了全场仅有的三名完成全部作品的选手之一。

2015年夏天,潘沈涵中考成绩达不到满意高中的要求,选择了上海市园林学校的园林绿化专业。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但进入学校后,他很快就对花艺产生了兴趣。他发现,花艺也蕴含着建筑设计的理念——要先搭建一个架构,再呼应架构添加各种花卉。在当时仅有16岁的潘沈涵看来,大多数家长可能会让孩子考高中、读大学,但他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走技能之路也能有出息。“无论是比赛,还是生命本身,享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素材运用方向: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潘沈涵的故事适用“良好的心态”“乐在其中”“干一行爱一行”等作文。

陈亦凡:“准空姐”能闻出15国红酒

陈亦凡就读于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东航订单班,是一名“准空姐”。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她代表中国参赛,在餐厅服务项目中,以总排名第14的成绩,获得优胜奖。

那是10月16日晚,阿联酋阿布扎比国家会展中心,世界技能大赛各项赛事紧张地进行着。在35号比赛区域,陈亦凡身穿白衬衫与黑色半裙,系着红色领带,头发高高盘起。她轻拿起刀叉,将切好的三文鱼片与配菜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摆盘,动作娴熟。完成后,专家评委从她身旁经过时,她始终面带微笑。

餐厅服务零零总总的比赛项目,得分点高达上千个,选手不仅要掌握基本要点,抓住服务细节,还需了解各国的文化尤其是西餐文化,灵活应变。比赛项目多数是给到你原材料、装饰物,需要每个人自行发挥,比如主菜是羊排和鸭胸,需要结合自己的配菜上给客人,令客人满意。服务细节成了得分的关键。

陈亦凡口中的服务细节,在常人理解中近乎苛刻。举例说,制作两杯咖啡,拉花必须一模一样。摆盘时,每套餐具摆放如果有一点细节不同,分就没有了。另外,英语要非常流畅,甚至要能听懂各种英文“方言”。

陈亦凡不爱喝酒,但能分辨出约15个国家的红酒和白酒,是她苦练的结果。“一杯杯倒出来,一开始觉得每杯酒都是一样的味道,就是酒精味。”随着训练加强,陈亦凡发现每种酒的味道的确有区别,比如苏格兰威士忌有烟熏味,加拿大威士忌则有一点甜。至于每种葡萄酒的年份,葡萄的品种和产地,她都能一一品出。“我们需要盲品很多种酒,有力娇酒、烈性酒、葡萄酒,要靠自己把它们闻出来,所以每天都要闻十多种酒,再写下它们的配方与特性。可能一种酒就有不同的国家、年份和产地,而每一种味道可能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需要仔细再仔细。”培训至今,她已经盲品了上百种酒水。

2018年7月,陈亦凡将进入东航,走上自己向往的空乘岗位,她希望今后能够用练就的技能更好地为乘客服务。

素材运用方向:工匠精神也在于对细枝末节的留意谨慎与精雕细琢。“细节决定成败”“爱岗敬业”等文章中可运用陈亦凡的经历。

【素材演练】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永远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你的兴趣。因为只有兴趣,才能让你拿出十二分的專注与勇气,为之拼搏,为之奋斗。所以,少一点功利,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的方向在哪里。请以“生活中的真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佳作示例】

至美之景在路上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肖一帆

长途旅行。我放下一直捧在手心里的手机,揉揉酸涩的眼,静坐休息。

夜很深了。火车上的灯都熄了,车厢里能听见人们盖被子时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不过这些声音莫名的让人觉得心安,仿佛身处一个小小的家里。窗外路灯依旧亮着,橘黄的光把空气染得暖融融的,放眼望去真像是郭沫若先生笔下的天上街市了。远处是田野,是输电铁塔,是黑得轻盈的天空。我的思维也好像跟着外面的风景而被无限地拓展开来,触角能延伸到目之所及处。想起远方的父母、劳作的外婆,想起小城故乡的小桥流水,想起最近读过的书里面的句子,想起“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样的诗,于是我开始眯起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仙界庙宇宫廷,想象古代人们饮酒对酌,想象大洋彼岸此时又是怎样的光景……

果然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呢。多少诗人、大家的灵感,是在这样的路上迸发出来的呢?这样寂静的夜,且不去想何时到达,也不去想为何出发,就单单坐在那里,容我为思想解绑,肆意想象。过程,真是个美好的词啊,没有出发时的焦躁与兴奋,没有到达时的疲惫与害怕,只有快乐地享受,没有顾虑,没有焦虑,仿佛时间停止,世间只剩自己。

曾经看过爷爷泡茶。一整套茶具,好几道工序,看得我眼花缭乱。曾觉得浮于形式,后来自己亲身体验后,才发现正是这些看似繁琐的步骤,能让心灵像茶叶一样,慢慢沉下去。其实,喝茶喝的是过程,是心境,心不静则茶无味,爷爷如是说。一口茶,喝下清风明月,喝下俯仰春秋,其中过程,是比风月春秋更神秘,且更诗意。我不懂茶,不能体会“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境界,可在这泡茶的过程中,我能收获到一份沉静、一份安宁,如此足矣。

放眼日常生活,多少人的脚步匆匆,迷失了方向。他们不问内心,不知喜欢,随波逐流迷失在功利的森林里。其实,我们的身体不能时刻在路上,但是我们的思想完全可以栖息在沿途风景中;我们不能时刻体味泡茶时的诗意,但可以让心灵在宁静中生香。所以,放下强烈的目的性、功利性,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过程中的乐趣,这才是最好的人生。正如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中的金牌获得者潘沈涵,他对园艺的热爱发自内心,即便参加国际大赛,他的内心也静如流水。赛场外,教练已急得握紧拳头,潘沈涵却在只有五分钟的时候为自己的作品又增加了一朵黄色的千代兰,然后才有条不紊地收尾。几乎每一场比赛,潘沈涵都在最后一分钟才完成比赛项目,看得教练心惊胆战。但潘沈涵的感受只有四个字——放松、享受。“时间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作品处于随时可以停下来结束比赛的状态,但我希望不浪费每一分钟,让作品更加完美。”这份享受与放松,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脚下的草地总是最绿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认真享受生活中的每一秒,这样才能把自己活进生活的诗行中。

【教师点评】

小作者设置特定的情境,将动态的美景,呈现在逼仄的车厢里,将延展的思绪,连接到天上街市这样美好的意境中,连接到生活的细节画面里:爷爷泡茶,我悟道——回归本真,正是现实生活中缺乏的一种“真味”之境。至美之景在路上,至纯之心,何尝不是在人生之路上形成呢?

文章巧妙地运用潘沈涵的话,将享受与放松放置在“完成作品”之上,这才是享受生活的最佳境界。这也是文章的要旨所在——栖息在诗意的生活之中,这是每个年轻的灵魂所追求的至高之境。

(指导教师:夏年凤)

回到顶部